
放松缰绳,让马缓行。 晋 陆机 《赴洛道中作》诗之二:“振策陟崇丘,安轡遵平莽。”
安辔(ān pèi)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控制马匹的缰绳,使马匹安定或停止行进。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字面本义
“安”意为使稳定、平静;“辔”指驾驭牲口的缰绳。合指收拢缰绳,使马匹停驻或缓行。
来源:《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3卷,第1203页。
引申义
引申为掌控局面、稳定局势的象征,如“安辔而行”比喻从容不迫地处理事务。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8页。
《后汉书·崔骃传》
“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
此处“委辔”与“安辔”形成反义,凸显对局势的失控,反证“安辔”的控御之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五十二。
《文选·张衡〈东京赋〉》
“总轻武以安辔,正衔橛而靡违。”
描述帝王仪仗中控马缓行以示威仪的场景。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文选》卷三。
辞书名称 | 释义概要 |
---|---|
《汉语大字典》 | 收束缰绳,使马停步或慢行。 |
《辞源》(修订本) | 谓控马使安;喻稳妥行事。 |
现代价值:该词虽属古语,但“安辔”蕴含的掌控力与平衡智慧仍适用于管理、决策等领域的修辞表达。
“安辔”是一个文言词汇,由“安”(安定、稳妥)和“辔”(驾驭马匹的缰绳)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控制好缰绳”。其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
本义
指骑马或驾车时平稳地控制缰绳,使马匹行进有序。例如古诗中描述车马行进时有“安辔遵大路”之句(陶渊明《饮酒》),即按辔缓行、遵循道路。
引申义
比喻对局势、节奏或行为的掌控,如“安辔而治”表示稳妥地治理事务,或用于文学作品中暗喻收束情感、回归理性。例如:“乱世中安辔徐行”暗指在动荡中保持冷静。
使用注意
该词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仿古文体,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指向(实际动作或抽象比喻)。若需更精准的文献例证,建议提供具体出处上下文。
阿阿白袍班傅本底边荒搏杀侧根常备军昌意成套崇特偢睬传节丹帏导骑导驺点心顶换铎刀二十二史返死番学拂暑各有所职官骑龟莲滚转骨髓海术黑潮涸泽而渔鸿达后身坚润桀誖镜浄金匼匝临帖鸾歌凤舞鸣禽类齯齿抛洒片云遮顶擗拨贫姑牝牡骊黄畦夫寝罢岐婆三才山鄙膳堂四大家族思结抬粮挺身而出土行微阴卧式镗牀闲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