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瓶沉水底难觅,簪断难续。喻男女分离。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絶;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瓶,一本作“ 缾 ”。《剪灯新话·翠翠传》:“将谓瓶沉而簪折,岂期璧返而珠还。”亦省作“ 瓶簪 ”。 宋 柳永 《离别难》词:“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瓶沈簪折”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核心出处: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诗中通过“瓶沉簪折”的意象,描述女子与爱人被迫分离的悲剧()。
后世引用:
明代小说《剪灯新话·翠翠传》曾化用此典:“将谓瓶沉而簪折,岂期璧返而珠还”,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学意蕴()。
该成语通过具象的“瓶沉”“簪折”表达抽象的情感断裂,兼具画面感与感染力,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隐喻手法。如需了解更完整的诗句或典故演变,可参考白居易原诗及《剪灯新话》相关段落。
《瓶沈簪折》是一个成语,通常表示事情不顺利或受挫。它可以用来形容计划或努力的失败,也可以用来形容期望落空或遭遇意外的打击。
拆分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四个部分:瓶、沈、簪和折。其中,“瓶”表示物品容器,“沈”表示沉默或落下,“簪”表示用来系佩的装饰品,“折”表示折断或受挫。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文选·王德旌文短文序》中。它通过将瓶子沉入水中来比喻努力、计划或希望的破灭,使得折了的簪子随之沉入水底。
在繁体中文中,这个成语的写法为「瓶瀋簪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这个成语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时候的字形变化较多,所以有时候会用古代的汉字形式来表示这个成语。例如,“沈”在古代写作“沉”,“簪”在古代写作“簪”的两个月旁组成。
以下是一些关于《瓶沈簪折》的例句:
他为了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也只是瓶沈簪折,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这个计划的失败真让人痛心,总觉得自己像是瓶沈簪折。
经历了多次挫折后,他仍然坚持不懈,没有因瓶沈簪折而放弃。
与《瓶沈簪折》有关的其他词语,可以用来表示相似的意思或情境:
受阻、受挫、受打击、计划落空、努力白费、功亏一篑等。
与《瓶沈簪折》相反的意思可以表示成功或顺利:
一帆风顺、顺利达成、计划成功实现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