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结冰。《庄子·在宥》:“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成玄英 疏:“若违情起怒,寒甚凝冰;顺心生喜,热踰焦火。”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为寒则凝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 晋 陆机 《苦寒行》:“凝冰结重磵,积雪被长峦。” 宋 范仲淹 《谢赐凤茶表》:“谨当饵为良药,饮代凝冰,思苦口以进言,励清心而守道。”
凝冰是汉语中表示液态水凝结为固态冰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物理状态转变与文学意象两层维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凝”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结过程,“冰”则是水在0℃以下形成的透明晶体固体,二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
词源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记载“冰”本作“仌”,象形水凝之貌,汉代《释名》补充“冰,水凝结而坚也”,印证该词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完整概念体系。现代汉语中“凝冰”既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记录的“凝冰过程需经历过冷却与晶核形成阶段”,也延伸为诗词中的时间凝固意象,如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凝冰结重磵”描绘的冬季湖景。
在气象学领域,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学基础》将凝冰细分为霜(水汽直接凝华)、冻雨(过冷水滴接触物体结冰)等七种形态,其成冰条件与《礼记·月令》记载的“孟冬之月,水始冰”形成古今观测呼应。
“凝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础释义
二、古籍例证
三、综合释义
该词兼具名词(冰)与动词(结冰)属性,常见于古典文学,用于渲染环境或隐喻情感。例如宋代范仲淹以“饮代凝冰”表达以茶代冰的清心之意。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现代语境分析,可参考《汉典》《汉语辞海》等工具书。
爱景爱憎分明板笏昌华苑撤瑟敕封辍翰寸产存纪地骨皮烽火副室改夺港口吞吐能力光灵关张黄袄混沌魍魉笺笺茧糖家器贾正纪昌嗟来之食给回激射罽庭考成跨踪筤筅懒学连昌宫列都落锁麻捶麦饼忙三迭四毛毛匠蜜蜡模状内勤纽约[市]气分青旆轻翾秋鸿热机善谋收编守先待后署假名书卷气跳脚舞通方囤积輼凉五达线段先悉必具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