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意思、涅槃的详细解释
涅槃的解释
[nirvana,bana] [佛教]∶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详细解释
亦作“湼槃”。1.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晋 僧肇 《涅槃无名论》:“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魏书·释老志》:“湼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浄,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 宋 王安石 《请秀长老疏》:“虽开方便之多门,同趣涅槃之一路。”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佛湼槃时,受我最后法供。”
2.作为死亡的美称。 徐迟 《火中的凤凰》七:“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
词语分解
- 涅的解释 涅 è 可做黑色染料的矶石:涅石。 〔涅槃〕佛教指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亦作僧人的代称。 以黑色染物,以墨涂物:涅字(在身上刺字涂墨)。涅面。涅齿。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笔画数:;
- 槃的解释 槃 á 同“盘”①③。 快乐:“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万人惟忧。” 姓。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涅槃(Nirvana)是佛教核心概念,指通过修行达到的终极解脱境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涅槃源自梵语"nirvāṇa",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消散,佛教中引申为烦恼的灭除与生死的超越。其意译包括灭、圆寂、解脱、安乐等,核心含义是灭除贪嗔痴等痛苦根源,达到寂静安稳的永恒状态。
二、主要分类
- 有余涅槃:修行者在生前已断尽烦恼,但因肉身尚存,仍受物理规律约束(如病痛、衰老)。
- 无余涅槃:修行者去世后彻底脱离五蕴色身,不再受任何世间束缚。
三、核心特征
- 超越二元对立:泯灭人我分别与时空限制。
- 寂静安乐:无生死轮回之苦,如《楞严经》所述"寂灭为乐"。
- 非死亡状态:小乘佛教强调涅槃与死亡的界限,大乘佛教则提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认为涅槃是众生本具的清净佛性。
四、实现途径
通过持戒、禅定、智慧三学修行,尤其需破除"我执"与"法执"。如《涅槃无名论》所言,涅槃是"三乘之所归",即声闻、缘觉、菩萨最终皆证此境。
五、现代引申
在文学与日常语境中,涅槃常被比喻为历经磨难后的重生(如凤凰涅槃),但需注意这与佛教原义的超越性境界存在本质区别。
如需更深入的哲学探讨,可参考《大佛顶首楞严经》或学术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涅槃(niè pán)这个词是佛教用语,意为“涅槃”,是指佛教中的一种最高境界,即彻底超脱轮回苦海、心灵得到极致解脱的状态。
涅槃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木和水,木是左边的部首,表示树木,水是右边的部首,表示水。涅槃这个词的拼音niè和pán,都是由多个笔画组成的。
涅槃一词来源于梵文nirvāṇa,意为“熄灭、灭亡、超脱”,经过翻译传入汉语后,逐渐演变为涅槃。
涅槃也有繁体字形,为“涅”和“槃”,与简体字形相似,只是字形更加繁复。
在古时候,汉字对涅槃的写法为“涅那”,那是指“灭亡、销毁”,表示涅槃的含义侧重于摆脱苦海、彻底冥想的状态。
这是涅槃的一个例句:“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那是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境界。”
涅槃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来用,例如:“涅槃禅”,表示修行者通过冥想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
涅槃的近义词有“超度”、“灭受”,表示灵魂脱离苦海,得到解脱和永恒的福祉。
涅槃的反义词有“轮回”、“痴迷”,表示迷失于世俗、在无尽轮回中无法摆脱的状态。
涅槃作为佛教的核心概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通过冥想修行,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是很多人想要追求的目标。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关河帮办报任少卿书飙尘逼云不堪入目不赢不至紧嘲风弄月趁心迟延俶扰储天子榱提道称嫡孽锻竈耳聒子奉藩分秧弓弯官办汉国花九锡加码浆水石加损警道谨慎九行八业句型靠己苦笋黎檬子淩忽麻胡子猛将凝科女工旁狎坡梁浅微侵践牷物群众忍饥挨饿社会变革神仙深宅大院石淙示弱食嗓双比疏芜逃避现实踏踏玛儿五笔字型电脑吴山无远不届县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