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大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 唐 开元 中, 李白 供翰林,时宫中木芍药盛开, 玄宗 于月夜赏花,召 杨贵妃 侍酒,以金花笺赐 李白 ,命进新辞《清平调》, 白 醉中乃成三章。二十八字,七言绝句,平仄不拘。 宋 词盖因旧曲名,另创新声。双调五十字,平韵。参阅 唐 李濬 《松窗杂录》、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
“清平调”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曲调来源
清平调是唐代大曲名,源自周代房中乐的“平调、清调、瑟调”三调遗声。这些曲调最初用于宫廷宴乐,风格典雅。
命名与形式
李白受唐玄宗之命创作《清平调》三首后,该曲调被固定为词牌。唐代版本为七言绝句,共28字,平仄不拘;宋代演变为双调五十字,押平声韵。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是代表作,以牡丹和杨贵妃为双关意象,例如:
这三首诗将宫廷乐府与浪漫主义结合,开创了“以诗入词”的先例。
宋代以后,“清平调”逐渐脱离具体曲调,成为词牌泛称,文人依其格式填写新词,内容多涉及咏物、抒情。
如需了解李白原诗的具体注释或赏析,可参考来源等。
清平调是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主要是指以描述平静、安详、祥和的场景、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或曲调。这种调子通常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舒适的感受,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心情,体验平和的生活状态。
清平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水部和言部。其中,水部表示与水相关的字义,言部表示与言语、声音相关的字义。根据汉字的基本笔画规则,清平调这个词中的总笔画数为23画。
清平调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中,由楚国的文学家屈原所写。在此诗中,清平调被用来描述天空的清澈明朗和大地的平静安详。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平调逐渐成为描述和描绘平和、宁静场景的常用词汇。
清平调的繁体字为「清平調」,写法和简体字相似,只是字形稍微有所变化。
古时候,“清平调”这个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水部的字在古代写作「氵」,言部的字在古代写作「訁」。所以,在古代写法中,清平调的字形为「氵訁調」。
1. 这首清平调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乡村景象。
2. 他用一支清平调琴曲抚慰了我的心灵。
3. 诗人通过一首清平调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平和:指事物处于平静、安祥的状态。
2. 清净:形容环境宁静、没有杂音。
3. 舒适:指感觉舒服、自在、安逸。
1. 和谐:描述事物之间关系融洽、协调一致。
2. 宁静:指环境安宁、毫无动静。
3. 安详:形容人心情平和、稳定、没有急躁。
1. 动荡: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稳定的状态。
2. 纷乱:指事物杂乱无章、无秩序。
3. 紧张:形容人心情焦虑、不安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