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省的意思、六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省的解释

指 唐 代的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祕书、殿中、内侍为六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省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指代性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六省"属偏正结构合成词,由数词"六"与动词"省"构成,本义指"六次自我检查",如《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的延伸用法。但在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演变为行政区划范畴的专称。

二、历史沿革

  1. 清代军事区划:据《清史稿·兵志》记载,光绪年间为强化长江防务,设立江南六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联防体系,此为首个官方文件记载的行政区划组合。
  2. 抗战时期建制:民国政府1938年颁布《战区划分条例》中,第六战区辖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六省,该定义持续至1945年抗战胜利。

三、现代应用

  1. 经济协作体:国家发改委2021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组成"中部六省"经济区,承担产业转移示范职能。
  2. 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部2023年《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纲要》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划为"长江源头六省",实施联合监测机制。

四、文化延伸 在文学创作中,《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苏轼"六省文书三日毕"的诗句,此处"六省"喻指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六部衙门,属借代修辞手法。

网络扩展解释

“六省”是唐代中央官署的统称,具体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六个核心机构,属于唐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解释:

  1. 机构组成与职能
    六省分掌不同政务:

    •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令;
    • 门下省:审议诏令,审核政令;
    • 中书省:草拟诏令,决策中枢;
    • 秘书省:掌管图书典籍;
    • 殿中省:负责宫廷后勤;
    • 内侍省:管理宫廷内务(多为宦官任职)。
  2. 历史背景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正式确立“六省”制度,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共同构成中央官制体系。

  3. 读音与含义
    “省”在此读作shěng,意为中央官署,与元代以后作为行政区的“省”不同。

补充说明:

现代语境中,“六省”偶被用于指代中国中部六个省份(如山西、河南等),但此用法非历史原义。若需了解现代地理概念,建议提供更多语境以便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表裘不识时务策力棰挞待期耽学电商端远督缮独笋子番降费设封灵更签关思官斋轨论寒浆黑天半夜黄金轮惛惚护遶洁郎絜齐戒珠寄放鯨膏就然匡勷练笔两肋插刀鍊冶淋津龙举每处孟仲叔季明旭冥雪南之威孽根祸胎旁门盘盘抛躲颇类齐歌侵并清署秋点铨选丧胆亡魂三壤嫂夫人森逼逝息尸疰税屦烫剪纹木五弦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