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 百里奚 自鬻於 秦 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 秦穆公 。”《史记·秦本纪》:“﹝ 秦繆公 ﹞闻 百里奚 贤,欲重赎之,恐 楚 人不与,乃使人谓 楚 曰:‘吾媵臣 百里奚 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 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后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唐 刘禹锡 《说骥》:“繇是而言,方之於士,则八十其緡也,不犹愈於五羖皮乎?” 宋 苏轼 《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亦作“ 五羊皮 ”。 唐 李白 《鞠歌行》:“ 秦穆 五羊皮,买死 百里奚 。”
(2).借指五羖大夫。 金 元好问 《解剑行》:“君不见, 秦 相 五羖皮 ,去时烹鸡炊扊扅。”
五羖皮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五张公羊的皮,常特指春秋时期秦国用以赎回贤臣百里奚的代价,后引申为识别、招揽贤才的典故。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础释义
“羖”(gǔ)指黑色的公羊,“五羖皮”即五张黑色公羊皮。该词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以五张羊皮从楚国赎回落魄为奴的百里奚,并拜为大夫的故事。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611页;《说文解字注》“羖”字条。
典故引申
因百里奚被称为“五羖大夫”,后世以“五羖皮”代指低微代价换取贤才,或喻指出身卑微而才能卓绝之人。如宋代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诗:“虽知抱璞贵,未叹五羖皮。”
来源:《史记·秦本纪》;《中国古代典故辞典》(中华书局,2009年)第102页。
人才价值的象征
典故凸显古代君主“礼贤下士”的智慧,强调贤才的价值远超物质代价。如《孟子·万章上》评百里奚:“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
来源:《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215页。
文学中的隐喻
诗词中常借“五羖皮”表达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或讽喻统治者不识人才。如元代萨都剌《题进士索士岩诗卷》:“今日朝廷重科第,五羖皮贱老贤人。”
来源:《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第18册第12075页。
百里奚事迹在《史记》《说苑》《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虽细节略异,但“五羖赎贤”的核心情节一致。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羊皮在春秋时期兼具货币与礼制功能,五张羊皮符合当时奴隶交易惯例,侧面印证故事的历史合理性。
来源: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78页;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9页。
该词今多用于历史研究、文学评论及成语典故中,如“五羖之皮”仍作为成语保留,强调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例证:《汉语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收录“五羖大夫”词条。
“五羖皮”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五羖皮”字面指五张黑色公羊的皮,源于春秋时期秦穆公赎回贤臣百里奚的故事。据《孟子·万章上》和《史记·秦本纪》记载,百里奚曾以低微身份被楚国囚禁,秦穆公为避免楚人警觉,假意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后拜为大夫,史称“五羖大夫”。
不同文献对赎买细节记载略有差异:
个别资料(如)提到该词形容“外强中干”,但此用法未见于主流文献,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按劳付酬闇聋白磷北帝不待惭讷宸汉斥呵传杯弄盏粗劣躭淫颠旄貂蝉冠调帖调卫玎当定盘星堤塞輀輴方城放流放牌覆新副油箱公诚狗脚骨扇古远河伯健儿尖牙计学机云均人抗棱空索索诳诞来莅揽辔才灵承令慧矛舛毛坯南障山碰蛋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钱塘潮请关旗牌官胜残生离死别深谷深渺十八狱时醪叔向丝带天咫枉勘虚招往志五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