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
(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
(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蜜有波罗甜,绵岂班枝燠。”参见“ 凤梨 ”。
“波罗”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指凤梨(菠萝)的别称,常见于汉语中对这种热带水果的称呼。
古代南诏语中的“老虎”
唐代文献记载,南诏语(古云南地区语言)中“波罗”意为虎,如诗句“波罗毘勇猜”注:“波罗,虎也”。
形容悲伤愁苦的面貌
元代文学作品中用“面波罗”形容悲愁神态,例如《集贤宾·春日伤别》中的“面波罗镜里青鸾”。
梵语“波罗蜜”的简称
佛教术语中,“波罗”可代指“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如明代李贽诗句“波罗忍辱是玄门”。
大众汽车车型名称
现代语境中,“波罗”也指德国大众汽车旗下车型Polo的音译名。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或语言学专著。
波罗(bō luó)是一个多义词,主要用于形容声音、节奏或者速度的变化。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波罗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波罗的拆分部首是氵(三点水)和罒(网)。它由10个笔画构成。
波罗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天游》中,用于描绘水声。
波罗的繁体字为「波羅」。
在古代,波罗的写法为「波蘿」。
1. 河水波罗罗,声如潺潺。
2. 风过竹林,耳边传来波罗声。
3. 海浪不断地波罗着,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波状、波动、波澜、波纹、波及、水波、音波、光波。
波动、起伏、涟漪。
平静、安定、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