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逃窜。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或虫流而莫敛,或逆窜於 申亥 ,或擢筋於庙梁,或絶命於 望夷 ,盖所拔之非真,而忠能之不用也。”按, 楚灵王 逆窜于 申亥 ,事见《左传·昭公十三年》。
“逆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逃窜,即因逃避追捕、危险或责任而匆忙逃跑的行为。拆解单字:
历史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名实》,描述楚灵王兵败后逃至申亥家避难的事件(《左传·昭公十三年》),原文为:“或逆窜於申亥”。此例体现了“逆窜”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政治人物或权贵在困境中的逃亡行为。
使用语境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强调带有“违背常理、仓促逃亡”的意味。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语境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抱朴子》或《左传》相关章节。
“逆窜”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行为反常、背离常规,突破常规运动轨迹,违背正常思维的表达方式。逆窜可以用于描述物体的位置、事物的发展、言辞的表达等方面。
“逆窜”是由“辶”(辵)和“穴”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辶”(辵)表示边走边停的意思,是行走类的部首;“穴”表示山洞或洞穴,是与地理地貌有关的部首。根据部首的组合,逆窜可以解释为不按常规走动或行为违反常规,不按照正常的轨迹前进。
根据笔画数来分解,“逆”字由“辶”(辵)部5画和“八”部(即由一横和两撇构成)2画组成;“窜”字由“穴”部5画和“云”部3画(由一撇和两点构成)组成。
“逆窜”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在汉字中有相应的繁体字:“逆窺”。它们的意思和写法与“逆窜”相同,只是字形稍有差别。
在古代汉字中,汉字的字形与现代简化字相比有一定区别。例如,“逆”字在古代写法中,下方的“小”字既是汉字“夂”的古代写法,相对于现代简化字中的一横;“窜”字小于号(〢)被写成更复杂的形状。
1. 他的思维方式常常逆窜,与众不同。
2. 这只蜜蜂逆窜了自己的舌头来吸取花蜜。
3. 他的行为逆窜常轨,惊人地出人意料。
4. 在这种逆窜时代,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挑战。
逆流、逆境、逆向、逆反、逆天
近义词:违反、背离、逆向
反义词:顺应、循规蹈矩、遵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