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昏札的意思、昏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昏札的解释

夭死。昏,通“ 泯 ”。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矧公之始来,属当恶岁,府庾甚虚,器备甚殫,飢饉昏札,死徙充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昏札”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语素拆分和古籍用例中解析。

一、基本释义

“昏”在古汉语中有“夭折、早逝”之意,《左传·昭公十九年》载“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杜预注“未名曰昏”;“札”指遭瘟疫而亡,《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疫疠曰札”。组合后“昏札”特指因疫病导致未成年者夭折,常见于描述古代灾荒、瘟疫的文献中。

二、语源流变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后世沿用其义。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昏”与“札”的关联性,认为二者都指向非正常死亡形态。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时,将其归类为“夭亡”的文言表述方式。

三、典型用例

《宋史·五行志》记载元丰年间“春,开封府大疫,军民多昏札”;明代医书《瘟疫论》分析“疠气流行,多致童稚昏札”。这些典籍印证了该词的特定使用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昏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差异,但主要解释可归纳如下:

  1. 基本释义
    根据多数文献(如、3、4、5),“昏札”指夭折或早逝,即未到成年便死亡。其中“昏”通“泯”,意为死亡;“札”指因疫病或灾荒导致的死亡。例如唐代柳宗元《兴州江运记》中“飢饉昏札,死徙充路”一句,描述了饥荒和疾病导致百姓夭亡、流离失所的景象。

  2.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特指因灾荒、疫病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群体性夭折现象,常见于描述社会动荡或自然灾害后的惨状。

  3. 争议与补充
    部分资料(如)将“昏札”解释为“昏迷或失去知觉”,但这一说法未见于权威文献或例句中,可能为现代误读。建议以唐代文献及《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的释义为准。

“昏札”主要指夭折,尤其指因灾荒、疾病等导致的早逝,属于古代汉语中的特定用法,现代使用较少。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拜牋边糈鳖咳逼骨冰囊擘窠大字长息谄害吃栗多崇尚打扮单弊垫没挂钩果霜诲接火前花脥肩翦理茧瓮吉从近侧金石之计济濡开幕式纍然力征昧旦闹头腻抹排拂旁风袍铠平国乔梓骑夫气闷闷清寂秋鸿乞降七嘴八舌榷略山众身在曹营心在汉势居耍两面派耍子素精探黑白腾懽腾激忝越同学究出身瓦当文英污染源毋盐香山社闲口县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