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史府的意思、内史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史府的解释

南唐 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开宝 ﹞五年, 煜 下令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史府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核心机构之一,其名称与职能随朝代演变而调整。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内史”原为周代史官名称,后发展为掌管京师或地方行政的重要官职,“府”则指官署机构。从历史文献考据,其具体内涵可分为三方面:

  1. 职能定位

    内史府最初在周代负责记录王命、编纂典籍,后扩展至行政与司法领域。秦代设内史掌管京畿地区,其府衙统管民政、赋税与刑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内史腾攻韩”,印证其军政职能。汉代沿用此制,但职责逐渐转向文书起草与皇室事务。

  2. 机构演变

    唐代内史府曾改称中书省,成为中央最高政令机构。《旧唐书·职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内史”,主司诏敕拟定与政策审议,权力仅次于尚书省。至明清时期,相关职能归入内阁与六部,机构名称消失。

  3. 文化影响

    内史府作为文官制度代表,对古代文书体系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周礼·春官》注疏提到内史“掌书王命”,其文书格式成为后世官方文书的范式来源。现存秦汉简牍中“内史杂律”等法律条文,亦反映该机构在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内史府”是中国古代官职与机构名称,其含义和职能随朝代演变而不同,主要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一、官职与行政机构

  1. 西周至秦汉时期

    • 职能演变:西周始置内史,协助周天子管理爵位、俸禄、官员任免等政务()。秦代设内史,负责治理京师地区,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与右扶风合称“三辅”,共同管理关中地区()。
    • 政区名:秦代将京畿地区称为“内史”,以官名为政区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平原()。
  2. 诸侯国内史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设内史,掌管民政,此制延续至隋代废除()。

  3. 隋唐时期
    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监、内史令;唐初复称中书省,但“内史”仍作为中书省官员的代称()。


二、南唐特殊政制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为贬损制度,将中书省、门下省改称“左、右内史府”()。这一名称仅存于南唐,具有特定历史背景。


“内史府”一词需结合朝代背景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职能,可参考《周礼》《汉书》《新五代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懊恼泽家百闻不如一见闭明塞聪鄙屑猜斥槽钢朝兢夕惕仇牛粗涩呆头丹除道德认识道穷巅巍巍豆腐衣都良豆萁燃豆顿饭附骥名彰负爵公文帖汇编灰炭匠人家僮儆儆锦翰金鸡勒空廓敛籴烈文灵襟龙亭面罄鸣桐默祝滂沲泼凶凶强食弱肉乾匿青及青龙寺羣动戎帐丧宰纱元世匠世经殊观私起廋疏头信讬辞王魏万壑争流温腻缊着窝囊气枭雄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