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士招賢的意思、納士招賢的詳細解釋
納士招賢的解釋
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招賢的解釋 招攬賢人。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後漢書·朱景王杜等傳論》:“夫崇恩偏授,易啟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廣招賢之路。” 明 李東陽 《與錢太守》詩
專業解析
納士招賢是漢語成語,指接納有才德的人,招攬有才能的人,比喻廣泛吸收人才。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一、詞義解析
-
字義拆解
- 納:接納、收容。《說文解字》釋為“絲濕納納也”,引申為包容、引進。
- 士:古代指有才能的人,特指文人、謀士(如《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
- 招:招引、邀請。《廣雅》注“招,來也”。
- 賢:德才兼備者(如《周禮》“以賢制爵”)。
整體釋義:主動延攬和重用德才兼備之人。
-
成語結構
并列結構,“納士”與“招賢”同義複用,強調廣泛吸納人才的主動性。
二、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指接納賢士,招攬人才。形容求才若渴。
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063頁。
(線上閱讀)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招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39頁。
(官方介紹)
-
《成語源流大詞典》
源于先秦文獻,如《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賢者。”後演化為固定成語。
中華書局,2003年,第1287頁。
三、曆史典故與用例
-
經典出處
- 《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描繪周公為招賢納士廢寝忘食,成為成語精神源頭。
(原文鍊接)
-
古代用例
- 元代馬緻遠《陳抟高卧》第二折:
“待納士招賢,休言咱廟堂貧瘠,自有那棟梁材濟濟跄跄。”
四、現代應用場景
-
政策領域
用于描述人才引進政策,如地方政府“納士招賢計劃”。
例:深圳市“孔雀計劃”以納士招賢為目标,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
(政策來源)
-
企業文化
企業招聘标語常引用此成語,強調對精英人才的重視。
例:華為招聘口號“納天下士,招四海賢”。
五、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廣開才路
- 反義詞:嫉賢妒能、閉門謝客、拒人千裡
參見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6.
- 劉潔修. 《成語源流大詞典》[M]. 中華書局, 2003.
- 司馬遷. 《史記》[DB/O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人才引進政策[EB/OL]. 2023.
網絡擴展解釋
“納士招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à shì zhāo xián,主要用于形容招攬和接納有才能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拆分:
- 納:接受、接納;
- 士:古代指讀書人或有一定才能的人;
- 招:招收、吸引;
- 賢:有德行和才幹的人。
- 整體釋義:指廣泛吸收、網羅人才,尤其注重吸引有學識和品德的人加入。
二、出處與典故
-
曆史起源:
- 最早可追溯至《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燕昭王為振興燕國,“卑身厚币以招賢者”(降低身份、以厚禮招攬人才)。
- 元代馬緻遠的雜劇《陳抟高卧》中也有使用:“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進一步推廣了這一成語。
-
文學引用:
- 在《三國演義》《青衫淚》等古典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于描述君主或領袖重視人才的情節。
三、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表達,強調組織或國家主動吸納人才。
- 示例:
- “公司正處于擴張期,需納士招賢以增強競争力。”
- 元代《薛苞認母》中提到:“聖人納士招賢,何不進取功名?”
四、近義詞
- 招賢納士:與“納士招賢”意義相同,僅詞序不同。
- 廣納賢才:側重廣泛接納各類人才。
- 禮賢下士:強調對人才的尊重和禮遇。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戰國策》、元雜劇等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成家立計鸱鴉嗜鼠搊琵琶垂心單文孤證玷名地事佛出世附識該覽高席勾接鞲緤歸檝豪氂不伐,将用斧柯黃目毀蕩弧騎監臨自盜驕抗教堂戟刺界碑寂莫警防伎巧積受罐哙哙愧懅爛煮累德栗斯樓陰敏括排叉攀翼偏狥虔刀牆立歉收硗塉青目屈短稍事勢利場首本疏略思惑談理彤陛秃厮惟塵崴泥仙部閑暢象簡顯魂舷牆蟹眼湯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