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止憩息。 唐 欧阳詹 《二公亭记》:“一眄一睞,千趣万态,税息之者,若在 蓬壶 、 方丈 之上。”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比当税息 嵩高 ,敷赋 梁苑 。”
“税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理解:
休止憩息
该解释为最权威且文献支持较多的含义,常见于古代诗文引用。例如:
财政收入与利息的组合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拆解为“税”(国家税收)与“息”(利息),引申为经济状况丰厚的状态。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例证,可能为现代衍生义。
在古文阅读或学术场景中,建议采用“休止憩息”的释义;若涉及现代经济文本,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指代财税相关概念。
《税息》指的是上交国家的税款和从储蓄、投资等中获得的利息。税息是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来源,也是个人或机构盈利的一种形式。
《税息》的拆分部首是“禾”和“虍”,它共有12个笔画。
《税息》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税”字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意为向政府上缴贡品,表示对国家或君主的臣民义务。而“息”字可以追溯到金文时代,表示收入或利息。
《税息》的繁体字是「稅息」。
在古代,字形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某些时期的写法为「税」与「息」分开书写,称为“割注”,而非合写的现代形式。
1. 公司应当按时纳税,履行税务义务。
2. 存款会产生利息,作为个人的税息收入。
1. 税收:指国家依法从公民、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财政收入。
2. 利息:指存款、债券或贷款等金融活动所带来的收益。
3. 税务:指负责管理和征收税收的机关。
4. 贡税:指向国家上缴的财物或金钱,常用于古代社会。
1. 税利:指税收和利息的合称,用以表示财政收入。
2. 税金:指向政府上交的款项,包括税收的各种形式。
1. 减税:指国家对某些税款的减少或豁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