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夷戎狄的意思、蛮夷戎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夷戎狄的解释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国语·周语中》:“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於是乎致武。”《荀子·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以一介的寒士,做到一国的丞相,公卿大夫,农工商贾,皂隶台舆,蛮夷戎狄,什么样的人,差不多我都看过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蛮夷戎狄”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文化内涵

“蛮夷戎狄”是中国古代对四方非华夏族群的统称,承载着特定的方位指向与文化意涵。根据《说文解字》《尔雅》等经典及权威辞书,其释义如下:

一、单字本义

  1. 蛮(蠻)

    • 本义:南方部族。《说文解字·虫部》:“蛮,南蛮,蛇种。” 字形从“虫”,反映古代对南方多虫蛇环境的认知。
    • 引申:泛指未开化之地,《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后渐含文化贬义。
    • 本义:东方部族。《说文解字·大部》:“夷,东方之人也。” 字形似人持弓,象征善射的东海岸族群。
    • 引申:后泛指外族,如“东夷”“九夷”,春秋时亦作“平和”解(《玉篇》)。
    • 本义:西方部族。《尔雅·释地》:“西至日所入为……戎夷。” 字形从“戈”,代表尚武善战的西方游牧民族。
    • 引申:先秦泛指兵器或军事(如“兵戎”)。
    • 本义:北方部族。《说文解字·犬部》:“狄,北狄也。” 从“犬”旁,反映对北方狩猎民族的认知。
    • 引申:秦汉后多指匈奴等草原民族。

二、整体文化意涵

“蛮夷戎狄”作为复合词,体现古代华夏中心的“五方格局”:

三、词义演变与反思


参考文献来源:

  1.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礼记·王制》(十三经注疏本)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蛮夷戎狄”是古代中国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其含义和用法随着历史演变呈现不同特点,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与方位划分

  1. 统称与方位
    该词最早用于泛指周王朝周边的非华夏族群,按方位划分:

    • 东夷:东方部族(如山东、安徽一带的莱夷)
    • 南蛮:南方部族(如楚国以南的族群)
    • 西戎:西方部族(如西北的猃狁、羌戎)
    • 北狄:北方部族(如白狄、赤狄)
      但先秦时期的划分并非绝对,如西周金文有“南夷”,《左传》中“戎”“蛮”连称,方位标签在汉代才被系统化归类。
  2. 词源考据

    • “蛮”:字形可能与养蚕吐丝相关,反映南方族群的生产方式。
    • “戎”:原指兵器,引申为善战的西方部族。
    • “狄”:源自“麋鹿健壮”的意象,象征北方族群勇武。

二、语义演变与文化特征

  1. 从中性到贬义

    • 早期中性:先秦时期主要描述生存方式(如狩猎、游牧),无明确贬义。例如,犬戎、赤狄等族群与华夏通婚杂居,文化交融频繁。
    • 贬义化:春秋战国后,因战争冲突增多,逐渐被赋予“野蛮”色彩,如《左传》称“戎狄豺狼”,但贬义多针对敌对部族,非全体族群。
  2. 文化贡献
    考古发现显示,“蛮夷戎狄”文化成就突出,如:

    • 龙山文化蛋壳陶:制陶技术登峰造极。
    • 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精湛,象征早期礼制。
    • 三星堆青铜器:展现独特信仰与艺术高度。

三、民族融合与历史影响

  1. 杂居与通婚
    夏、商、周王室与周边族群长期杂居,如周人先祖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晋献公娶戎女为妻,推动血缘与文化融合。

  2. 春秋战国融合
    至春秋末期,中原地区的“蛮夷戎狄”已与华夏深度交融,差异逐渐消弭。例如:

    • 楚国:原属“南蛮”,后吸收中原文化成为强国。
    • 秦国:融西戎习俗,发展出独特制度。

四、现代理解与学术反思

当代研究强调:

“蛮夷戎狄”既是历史语境中的族群标签,也是中华文明交融的见证,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辩证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白话八股白霓罢俗碧李博斯普鲁斯海峡咘咘噔不偟草刺儿参差不齐朝序嘲谑抽鼻子词级存立贷赀洞穴对工躲让繁橆冯气凫舄刚急耕十亩田贡忠官度佹形僪状海岸山脉恒星黄橼昏主江波鹣鹣琅函泪流满面了局买笑莽莽漠漠漫天掩地猫眼石谋度怕头牵累奇肱倾家败産啓涂撒子角沈悼声声慢(寻寻觅觅)身塔探看天虾铜焦拖斗窝囤物稀为贵汙浊夏侯妓衣响马斜视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