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拿摩温的意思、拿摩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拿摩温的解释

[英numberone]意为第一号。始用以称外国设在 上海 工厂的工头,后亦用以称 华 商工厂中的工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七:“拿摩温动不动就给人吃麻栗子、立壁角,揩工人的油,给工人脸色看,当资本家的狗腿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拿摩温(ná mó wēn)是20世纪上半叶以上海为中心的吴语地区使用的特殊音译词,源自英语"Number One" 的音译,字面意为“第一号”,在实际使用中特指工厂中管理工人的低级工头或监工。该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释义:


一、词源与语义演变

  1. 音译来源

    直接借自英语短语“Number One”(缩写为No.1),原指排序中的“第一”或“首要人物”。在近代上海租界工厂环境中,被用于称呼外籍管理者或华人工头,后成为特定职业称谓。

  2. 核心词义

    指代工厂中直接监管工人劳动的低级管理人员,职责包括分配任务、监督工时、执行惩罚等,多带有贬义色彩,暗含对剥削者的讽刺。


二、社会文化背景

  1. 历史语境

    该词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以上海纺织厂、机械厂为代表的外资或民族资本工厂中。由于当时劳工权益缺乏保障,“拿摩温”常被视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帮凶,与工人群体形成对立。

  2. 文学记录

    作家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中多次使用“拿摩温”一词,揭露其通过殴打、克扣工资等手段压迫包身工的暴行,强化了该词的负面社会意象。


三、语义延伸与消亡

  1. 衍生含义

    因“拿摩温”多由熟练工人晋升而来,个别语境中亦隐含“技术骨干”的潜台词,但主体仍强调其压迫性角色。

  2. 使用消亡

    1949年后,随着工厂管理制度变革,该词逐渐被“班组长”“车间主任”等中性称谓取代,现仅存于历史文献及老上海题材文艺作品中。


参考资料

  1. 许宝华, 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第4卷, 第5432页)
  2. 钱乃荣.《上海方言中的外来语》.《语文研究》, 2003(4).
  3. 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 中华书局, 2006. (第178-180页)
  4. 夏衍.《包身工》. 生活书店, 1938. (收录于《夏衍全集》第1卷)

网络扩展解释

“拿摩温”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方言特色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核心词源与历史含义

“拿摩温”是英文“Number One”的洋泾浜英语谐音,意为“第一号”。该词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上海:

  1. 工头代称:主要用于外商(如英国、日本)在上海开设的纱厂中,指代车间工头或管理者,后扩展至华商工厂。
  2. 社会背景:工头常以严苛管理著称,如周而复在《上海的早晨》中描述其“动辄体罚工人、充当资本家代理人”。

二、方言演变与现代用法

  1. 上海话中的延伸:
    • 蝌蚪别称:因蝌蚪形似数字“1”,部分上海方言中将其戏称为“拿摩温”。
    • 强调“第一”:口语中可形容“最厉害、无人能及”的人或事物。

三、其他解释与争议

个别资料提到该词与佛教《大般涅槃经》的关联,引申为“外强中干”之意,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该词核心含义为旧上海工厂工头称谓,属历史词汇;方言中衍生出“蝌蚪”或“顶尖”等含义。建议结合语境理解,需注意历史与民俗用法的区别。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一能本巴人本适禀从菜子油草泽禅律吵嚷乘从沉滞池鱼之殃淳和代籍得婿如龙敌骑顿节儿啼帖繁节絯蔽膏肪絙人根状茎攻势诟嫚搆媒襘结衮龙袍横虐红丝皇极门花坞虎阚检勑惊看尽彀金坑今昔冏彻鹫岳空谈雷米封瘣木撩风卵生麪团拍子霈恩起碇情计树皴儿苏鬼随时施宜铁叉体趣椀花完宥遐厉孝感笑具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