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婿如龙”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字面意为“得到女婿如同得到一条龙”,比喻招纳的女婿才华出众、气度非凡,是值得称道的佳婿。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出处及用法:
此成语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后世遂以“东床快婿”“得婿如龙”称誉佳婿。
故事中,太傅郗鉴派人到王家选婿,其他子弟皆故作矜持,唯王羲之(字逸少)坦腹卧于东床,神态自若。郗鉴慧眼识人,认定其不凡,遂将女儿嫁之。王羲之后成为“书圣”,印证“如龙”之誉。
核心含义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尊贵、才能超群(如“人中之龙”)。
“得婿如龙”即称赞所选女婿才华卓越、前途无量,隐含对择婿者眼光的肯定。
用法特征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得婿如龙:形容女婿才貌非凡,如龙之矫健超群。
出处:《世说新语·雅量》载王羲之“东床坦腹”事。
示例:宋·苏轼《和董传留别》诗:“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犹喜先生多雅量,得婿如龙未足夸。”
《辞源》(修订本)
称人佳婿为“得婿如龙”,典出晋王羲之事。
注:古以“龙”喻俊才,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古代婚姻重视家族联姻,“得婿如龙”反映对女婿个人能力与家世潜力的双重考量。
龙为四灵之首,喻指女婿具备领袖气质或非凡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暗含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
从魏晋“重风骨”(如王羲之的率性)到后世“重才学”,成语始终承载对女婿品学兼优的期待。
刘义庆撰,南朝宋。通行本:中华书局《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
收录于《苏轼诗集》,中华书局校注本。
“得婿如龙”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代叶廷珪的《海录碎事·人事》,记载了东汉时期李膺、黄宪(或孙秀)娶太尉桓焉之女的故事。时人称赞桓焉(字叔元)两位女婿“俱乘龙”,即“得婿如龙”,比喻女婿才华非凡。
另有传说称隋炀帝杨广曾为女儿择婿,要求“如龙般优秀”,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后世演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海录碎事》原文或权威成语词典。
澳大利亚白璧拔舌地狱贬弹鼻韵母朝乾夕愓彻听嗤摘打掉电影片彫谢鼎烹动窝儿藩司風頭风指服驯国嗣海底眼火具加害假求精奥进功锦缘抗体坎穽坎音匡持六嬖乱体罗掘俱穷缕罗马韀美风扪撄难疑廿四桥排摈哌嗪軿车偏絃乾篾片怯缩曲临融冶融字塞纳河收纳手腕司巧四显岁寒心堂吏贪货檀来头厅秃角犀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