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代6*考试取士方法之一。《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颜师古 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於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南史·儒林传序》:“及 汉武帝 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射策设科,劝以官禄,传业者故益众矣。” 宋 苏轼 《策略第一》:“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2).泛指应试。 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丙戌岁, 日休 射策不上,东退於 肥陵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射策 长安城 ,驄马黄金络。”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射策汉语 快速查询。
“射策”是汉代的一种考试制度,后泛指应试,具体含义如下:
起源与定义
射策始于汉代,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主考官将经义相关的疑难问题写在竹简(策)上,按难度分为甲、乙等科,覆盖后置于案头。应试者随机抽取题目作答,称为“射”(投射之意),最终根据答案优劣定等级。
考试内容与形式
题目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东汉时期发展为分经出题,如《诗经》《尚书》等各有固定录取名额。考生需针对所选题目阐述治理政事的策略,类似“命题对策”,但更具随机性。
分科与选拔
成绩分为甲科、乙科等,甲科优秀者可授“郎官”职位(如《汉书·萧望之传》记载萧望之因射策甲科入仕),乙科则次之。这种分级制度成为后世科举分榜的雏形。
后世演变
唐代以后,“射策”逐渐演变为应试的代称。例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落第后写下“射策不上,东退于肥陵”,清代吴伟业诗句“射策长安城”也借指科举考试。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异,可参考《汉书》注疏及唐代科举相关文献。
《射策》是一个汉字词语,既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作为动词时,它的意思是放箭射击,古代常指用箭射中目标;作为名词时,它主要指射箭的技巧、方法、计策。
《射策》这个词的部首是“射”(shè),它由“弓”(gōng)和“寸”(cùn)两个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是6画。
《射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射箭活动。射箭在古代中国被广泛用于狩猎、战争等活动,射箭的技巧和策略对于命中目标至关重要。因此,逐渐形成了以“射策”来指代射箭技法和策略的用法。
《射策》这个词的繁体字是「射策」。
古代汉字写法有很多变化,但是《射策》这个词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太大差异。可以参考古代《射策》的写法如下:
彳钅彐弓
巻 × 彳
巳 = 小
㠯 = 寸
斩 + ノ = 斤
竹 竹
1. 他熟练地掌握着各种射策,使得他的箭总能命中目标。
2. 练习射箭时要注意对射策的掌握,不仅要有技巧,还需要灵活运用。
1. 射箭:指用弓射出箭矢的行为。
2. 射手:指擅长射箭的人。
3. 射击:指用枪支、弓箭等武器向目标发射。
1. 射中:指箭矢击中目标。
2. 射杀:指用箭矢射死目标。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根据具体场景可以与未命中、未射中等相对应。
百般抚慰白平巴拿马运河拨拨嗔怒陈师道春怨出爻赐墩大老婆吊运涤塲鼎兴耳鸣目眩藩宣分外妖娆府丞服饰挂靠龟足果锐过味槐淘假皇帝积不相能饥餐渴饮介圭诫勒今代极眼急诊克丁克卯徕臣灵鳌力田骡驴罗圈揖緑澄澄駡喝曼音昧爽拿周屈意人天三不管山径石纲诗骚手脚零碎束隘松滋侯搜寻夙兴夜寐同齿僮隶托死完免魏蚕闻样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