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射策的意思、射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射策的解释

(1). 汉 代6*考试取士方法之一。《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颜师古 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於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南史·儒林传序》:“及 汉武帝 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射策设科,劝以官禄,传业者故益众矣。” 宋 苏轼 《策略第一》:“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2).泛指应试。 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丙戌岁, 日休 射策不上,东退於 肥陵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射策 长安城 ,驄马黄金络。”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射策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射策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核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射策指应试者通过抽签方式获取考题,以书面形式作答,主考官根据答案评定优劣。其名称来源于"投射竹简"的动作形态,《汉书·萧望之传》载:"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

该制度包含三个核心特征:首先采用密封试题的保密形式,应试者随机抽取考题;其次考核内容以经学为主,涉及《春秋》《礼记》等典籍阐释;最后根据答题质量划分甲、乙科等级,对应不同官职授予。这种选拔方式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太学取士的主要途径,至隋唐科举制度形成后逐渐被取代。

历史学家周予同在《中国学校制度》中指出,射策开创了密封阅卷制度的先河,其"糊名考核"的方式直接影响后世科举考试规范,是中国文官选拔体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现代教育史研究显示,射策考核中形成的"策论"文体,成为唐宋以降科举策问的范式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射策”是汉代的一种考试制度,后泛指应试,具体含义如下:

  1. 起源与定义
    射策始于汉代,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主考官将经义相关的疑难问题写在竹简(策)上,按难度分为甲、乙等科,覆盖后置于案头。应试者随机抽取题目作答,称为“射”(投射之意),最终根据答案优劣定等级。

  2. 考试内容与形式
    题目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东汉时期发展为分经出题,如《诗经》《尚书》等各有固定录取名额。考生需针对所选题目阐述治理政事的策略,类似“命题对策”,但更具随机性。

  3. 分科与选拔
    成绩分为甲科、乙科等,甲科优秀者可授“郎官”职位(如《汉书·萧望之传》记载萧望之因射策甲科入仕),乙科则次之。这种分级制度成为后世科举分榜的雏形。

  4. 后世演变
    唐代以后,“射策”逐渐演变为应试的代称。例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落第后写下“射策不上,东退于肥陵”,清代吴伟业诗句“射策长安城”也借指科举考试。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异,可参考《汉书》注疏及唐代科举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面客驫水壁茧不痴不聋不务正业灿若繁星欻砉畜财刺莓词因大溜电唱头碉楼鬄发冬风东裔废罢工场手工业罣念鼓溜溜郭门古籀含韫寰埏壶餐挥墨呼幺喝六界断借端津隘谨钝浄戒康庄恳恳悱悱孔周老残游记陵阳钓蛖蜄骈聚翩跹僻近钱谦益前资清皎攘臂而起善睐深采授人以柄双拽头数道肃容宿营地天菩萨土寇挖年吴绫乡侯翔舞祥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