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捺钵的意思、捺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捺钵的解释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主的行营。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 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捺钵”是辽代契丹语词汇的音译,原意为“行营”“行帐”,特指辽代皇帝四季巡行时的政治中心与活动制度。这一制度体现了契丹族游牧文化与中原政权治理模式的融合,以下从四方面解析:

  1. 词源与结构

    “捺钵”音译自契丹语,《汉语大词典》释为“辽主四季渔猎活动之地”,其词根“捺”对应契丹语“行”之意,“钵”则为“处所”后缀,构成复合名词。该词汇最早见于《辽史·营卫志》,记录为“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2. 制度内涵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捺钵制度包含“春水秋山,冬夏捺钵”的周期性迁徙:春季捕鱼猎雁(春水),秋季进山射鹿(秋山),夏冬两季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处理军政要务。这种移动都城模式既保持游牧传统,又通过“因俗而治”实现多民族统治。

  3. 历史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表明,捺钵制度在辽圣宗时期(983-1031年)形成完整体系,至辽道宗时发展为“捺钵—五京”双轨制,成为沟通草原部族与汉地州县的核心枢纽。金元时期虽保留部分捺钵元素,但已失去核心政治功能。

  4. 文化意义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指出,捺钵承载着契丹人的时空观与生态智慧,其遗址多分布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等草原湖泊区域,现存辽代壁画与《契丹狩猎图》等文物生动再现了捺钵活动的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捺钵”是契丹语音译词,原意为辽代皇帝的行营或行在,后演变为指代辽帝四季迁徙游猎的政治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捺钵”源自契丹语,意为“行营”“行帐”或“行在”,即辽帝在游牧生活中临时居住的营地。这一词汇体现了契丹族“居处无常,四时转徙”的游牧传统。

  2. 四时捺钵制度
    辽代皇帝根据季节变化,在不同地点进行渔猎、避暑等活动,形成“四时捺钵”制度:

    • 春捺钵(春水):正月至四月,主要活动为凿冰捕鱼、放鹰捕猎天鹅(今吉林月亮泡一带);
    • 秋捺钵(秋山):七月至十月,以猎鹿、熊为主;
    • 冬夏捺钵:避寒或避暑,处理政务并举行仪式。
  3. 政治与文化意义
    捺钵不仅是生活习俗,更被纳入辽代治国制度。辽帝通过四季迁徙保持与部族的联系,同时兼顾对汉地的统治,形成“因俗而治”的双轨政治体系。

  4. 其他语境中的含义
    在佛教语境中,“捺钵”被个别文献解释为修行者使用的供养钵,但此用法与契丹语原义无直接关联,可能是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或误传。

捺钵的核心含义与辽代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反映了游牧文化与中原治理模式的融合。其历史意义远大于其他边缘化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昼编号表弟冰天布告不要残魄春贡麤粝大小礼典商点收雕被缔约国段脩阿房宫赋二二八武装起义儿童福利事业吠尨風蝶風態噶霏古恠裹梅花灰市浑身虎神营监人锦地金尽裘敝救拔空气压缩机狂禅拉练酪苍头梁甫吟辽东白豕流漓緑洲末尘傩声鸥心轻民七十二入己梢林社方申盟事后史匠束伍私请送暖偷寒睢于蕵芜太阿倒持投体无起香亮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