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捺缽的意思、捺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捺缽的解釋

契丹語。相當于漢語的“行在”。 遼 主的行營。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六:“北人謂住坐處曰捺鉢……是 契丹 家語,猶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編燕北錄》:“所謂捺鉢者,戎主所至處也。”《遼史·營衛志中》:“ 遼國 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嵗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遼詩紀事·懿德皇後》《回心院》詩注:“君臣尚獵,故有四時捺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捺缽”是遼代契丹語詞彙的音譯,原意為“行營”“行帳”,特指遼代皇帝四季巡行時的政治中心與活動制度。這一制度體現了契丹族遊牧文化與中原政權治理模式的融合,以下從四方面解析:

  1. 詞源與結構

    “捺缽”音譯自契丹語,《漢語大詞典》釋為“遼主四季漁獵活動之地”,其詞根“捺”對應契丹語“行”之意,“缽”則為“處所”後綴,構成複合名詞。該詞彙最早見于《遼史·營衛志》,記錄為“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2. 制度内涵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捺缽制度包含“春水秋山,冬夏捺缽”的周期性遷徙:春季捕魚獵雁(春水),秋季進山射鹿(秋山),夏冬兩季召開北南臣僚會議處理軍政要務。這種移動都城模式既保持遊牧傳統,又通過“因俗而治”實現多民族統治。

  3. 曆史演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表明,捺缽制度在遼聖宗時期(983-1031年)形成完整體系,至遼道宗時發展為“捺缽—五京”雙軌制,成為溝通草原部族與漢地州縣的核心樞紐。金元時期雖保留部分捺缽元素,但已失去核心政治功能。

  4. 文化意義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指出,捺缽承載着契丹人的時空觀與生态智慧,其遺址多分布在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等草原湖泊區域,現存遼代壁畫與《契丹狩獵圖》等文物生動再現了捺缽活動的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捺缽”是契丹語音譯詞,原意為遼代皇帝的行營或行在,後演變為指代遼帝四季遷徙遊獵的政治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捺缽”源自契丹語,意為“行營”“行帳”或“行在”,即遼帝在遊牧生活中臨時居住的營地。這一詞彙體現了契丹族“居處無常,四時轉徙”的遊牧傳統。

  2. 四時捺缽制度
    遼代皇帝根據季節變化,在不同地點進行漁獵、避暑等活動,形成“四時捺缽”制度:

    • 春捺缽(春水):正月至四月,主要活動為鑿冰捕魚、放鷹捕獵天鵝(今吉林月亮泡一帶);
    • 秋捺缽(秋山):七月至十月,以獵鹿、熊為主;
    • 冬夏捺缽:避寒或避暑,處理政務并舉行儀式。
  3. 政治與文化意義
    捺缽不僅是生活習俗,更被納入遼代治國制度。遼帝通過四季遷徙保持與部族的聯繫,同時兼顧對漢地的統治,形成“因俗而治”的雙軌政治體系。

  4. 其他語境中的含義
    在佛教語境中,“捺缽”被個别文獻解釋為修行者使用的供養缽,但此用法與契丹語原義無直接關聯,可能是漢語中的同形異義詞或誤傳。

捺缽的核心含義與遼代政治制度密切相關,反映了遊牧文化與中原治理模式的融合。其曆史意義遠大于其他邊緣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腴半解一知邊亭裁禁才氣參題叱駡吹沙辏況盜魁凋殲牒牍恩臨法律效力放亮輔佐工資歸藏氏鬼客悍梗含霜華鲸還可能換帖環纡禁舍開塞砍砸器扣寂愧勖闊拓攬塞連蹦帶跳連澍列陳令旦陵原臨去秋波六翮旅集尼童子平則貧甿坡地親和人才濟濟睿畧删易施刑屬章思願溲浡枱球堂簿特異質誤殺下風雹先禮後兵小夏侯西鄰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