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木槿的别称。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花》:“裹梅花,即木槿。有红、白二种,叶似蜀葵,采红者连叶包裹,黄梅盐渍,暴乾以荐酒,故名。”参阅《广西通志·物产四·南宁府》。
“裹梅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解释如下:
植物别称
“裹梅花”指木槿的别称,常见于古代文献记载。例如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到:“裹梅花,即木槿。有红、白二种,叶似蜀葵,采红者连叶包裹,黄梅盐渍,暴乾以荐酒,故名。”
名称来源
这一别称的由来与古代食用习俗相关:红木槿的叶片常被用来包裹黄梅,经盐渍、晒干后作为佐酒小菜,因此得名“裹梅花”。
部分资料(如、6)提到“裹梅花”作为成语,比喻“在逆境中保持坚贞不屈的精神”,但其出处和通用性存疑,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裹梅花》(guǒ méi huā)一词由三个字组成。其中,“裹”(guǒ)是一个多音字,表示用布或其他材料包裹;“梅”(méi)指的是一种有冬花之称的植物;“花”(huā)则表示花朵。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裹梅花》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宋代的诗词。它描述了一种寒冷冬季的景象,以梅花作为主要的意象,表达了梅花在严寒中仍然坚强而美丽的品质。
《裹梅花》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裹梅花」。
在古代,汉字写法常有变化。以《裹梅花》为例,古时候可能以不同的字体、部首或笔画来书写。例如,以宋代的写法为例,可能会用到一些已经不常用的字形。
以下为一句古代写法的例句:
侧身抿影沽寒夜,结构如茫暝。
组词:裹袄、裹足不前、梅花、梅雨、花开富贵。
近义词:裹脚布、茉莉花、蔷薇花。
反义词:桃花、杏花、丁香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