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木禺人 ”。1.木刻的人像。《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将入 秦 ,宾客莫欲其行,諫,不听。 苏代 谓曰:‘今旦 代 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於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 秦 ,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 孟尝君 乃止。”亦省作“ 木偶 ”。 晋 潘岳 《吊孟尝君文》:“志挠於木偶,命悬於狐裘。” 宋 黄庭坚 《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土偶与木偶,未用相贤愚。”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岗楼子上的哨兵,穿着军装,荷枪而立,象个木偶。”
(2).形容人无知觉或神情呆滞。《史记·田叔列传》:“今有詔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綺绣耳,将柰之何?”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冤鬼》:“ 洛阳 贤相坊 染工人姓 李 ……性刚戾,不信佛,若有僧持盂至门者,视僧如木偶人。”亦省作“ 木偶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盗十三人,皆吐舌呆立,痴若木偶。”
“木偶人”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字面释义
指木刻的人像,常用于祭祀、表演或装饰。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的木禺人(即木偶人)与土禺人的对话,即为此意。
引申比喻
形容人无知觉或神情呆滞,如同被操控的傀儡。如《史记·田叔列传》提到“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讽刺徒有外表而无灵魂的人。
在社交语境中,“木偶人”被赋予新内涵,常指: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网络用例,可参考《史记》相关篇章及社交平台讨论。
《木偶人》一词指的是一种用木头制成的人形玩具。它是通过线操控木偶的动作,使其模仿人类的动作、表情或者演绎故事。木偶人也可以指一个没有独立意识和自我行动能力的人。
《木偶人》一词的拆分部首是木(mu)和人(ren)。木偶人一共有13个笔画。
《木偶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方文学中,用来指代用木头制成的可活动的人形玩具。在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词逐渐被引入,用来指代木头制成的玩具人形。随着中国的传统戏曲和艺术的发展,木偶人也成为一种表演形式。
《木偶人》的繁体字写法为「木偶人」。
在古代,汉字《木偶人》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差异。
1. 孩子们聚在一起,用精心制作的木偶人演出了一出精彩的小剧目。
2. 这位领导被他的下属称为一位没有主见的木偶人。
1. 木偶剧:用木偶表演的戏剧形式。
2. 木偶戏:用木偶演员表演的戏剧形式。
3. 木偶操:用线操控木偶的技巧。
4. 木偶艺术:以木偶为表演媒介的艺术形式。
近义词为木偶、傀儡。
反义词为真人、自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