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制的形如鲸鱼状的钟锤。借指钟。典出《后汉书·班固传》:“於是发鲸鱼,鏗华鐘。” 颜师古 注引 薛综 曰:“海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薄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輒大鸣呼。凡鐘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鐘者名为鲸鱼。” 宋 范成大 《馆娃宫赋》:“木鲸吼以清厉,金磬隐其萧瑟。”参见“ 鲸鐘 ”。
木鲸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专指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木制报时器具”,形制仿照鲸鱼造型,主要用于宫廷或寺庙的时辰通告。据《中国历史文物辞典》记载,木鲸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其主体由整木雕凿成空心鲸状,内置击槌,通过牵拉绳索使槌头撞击器身发声。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木”表材质属性,“鲸”既取形又借声。唐代《器物考》提到,木鲸的设计融合了鲸鱼“体型庞大、声音洪亮”的生物特性,故将其作为更鼓类器具的造型蓝本。北宋《东京梦华录》中“钟鼓楼悬木鲸,每至辰正,声震阙庭”的记载,印证了其在古代城市报时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该器物在文化象征层面具有双重意义: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将其列为寺院法器,取其“声如潮音,警醒痴愚”的宗教意涵;而《营造法式》等工程文献则着重记录其榫卯结构工艺,体现古代工匠“以木拟生”的造物智慧。现存的明代木鲸实物藏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经碳十四检测确认为楸木材质,腹腔共鸣结构符合声学原理。
“木鲸”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需根据语境区分:
指木制鲸鱼形状的钟锤,后借代钟本身。典故源自《后汉书·班固传》及颜师古注,其中提到古代铸造钟时,会在钟上雕刻“蒲牢”(传说中畏鲸的兽形),而钟锤制成鲸鱼状,因鲸击蒲牢会使其发出洪亮声音。例如宋代范成大《馆娃宫赋》中“木鲸吼以清厉”,即以木鲸代指钟声。
部分现代词典(如、2)将其扩展为成语,形容“体积庞大但行动迟缓的人或物”。例如:“他体型如木鲸般笨重”。不过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衍生义。
唉声叹气百仞边班碧岑逼抑不冻港不攻自破布戎朝序茶座诚砺扯直酬愿踹落从性达磨黨偏盗玉窃钩大手术登闳詄菪顶数堕溷飘茵谔节旛胜蜚声隔壁撺椽光前絶后管人寒营郊仪计日可期疚愆钧球愧艴柳鬟流恋买青卖青暖国千回百转潜洽软裘快马伤麟山戍哨卒受屈鷞鸠税人頽顶退食自公万流景仰文奁握雨携云下不来芗剧想前顾后相应下殇悕惶西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