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年龄在八至十一岁间死为下殇。《仪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殤,十五至十二为中殤,十一至八岁为下殤,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丧。”《宋书·礼志二》:“今璽策咸秩,是成人之礼;羣后临哀,非下殤之制。” 唐 韩愈 《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小功服最多,亲则叔父之下殤,与适孙之下殤,与昆弟之下殤。”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下殤用棺衣,自 史佚 始也。”
“下殇”是古代丧葬礼制中的特定概念,指人在8至11岁之间去世的情况。这一说法源自《仪礼·丧服》的记载,具体释义如下:
根据《仪礼·丧服》,古代将未成年人的死亡按年龄分为三类:
此分类体现了古代对丧礼等级的严格规范,年龄越大,丧服礼仪越重。
“殇”本身泛指未成年死亡或国家衰亡,如“国殇”指为国牺牲者。而“下殇”作为细分词汇,更强调年龄界限和礼制规范。
“下殇”是古代礼制中关于未成年人丧葬的专有术语,其核心含义为8至11岁去世。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服制度,可参考《仪礼》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下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战争的牺牲和悲惨”。它是由“下”和“殇”两个字组成。
1. “下”字的部首是一,总笔画数为七,读音为xià,意为“往下”、“在下方”等。
2. “殇”字的部首是歹,总笔画数为十三,读音为shāng,意为“牺牲”、“死亡”等。
《下殇》一词来源于古代,形容战争时牺牲者的悲惨境遇。在繁体字中,每个汉字保留了更多的笔画,但拼写和意思与简体字一样。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以《下殇》为例,古代的写法可能是“下傷”(“傷”代替了现代的“殇”字),但其意思与现代相同。
1. 战争是一个残酷的游戏,带来了无数的下殇。
2. 让我们珍惜和平,避免再次发生下殇。
下境、下场、殇祭、殇状
战亡、献身、牺牲、悲壮
生存、幸存、太平、安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