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学校。《清文献通考·学校二》:“﹝ 雍正 ﹞七年,设立咸安宫官学……於 景山 官学生佐领管领下,自十三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之俊秀幼童可以学习者选得九十名,於 咸安宫 酌量修理读书房屋三所,每所各分给三十名,令其读书。其教习著翰林院於翰林内拣选九人,每所分派三人,令其勤加督课。”
咸安宫官学是清代雍正年间设立的一所特殊官办学校,主要培养八旗精英人才。以下为详细解释:
设立背景与性质
该学校于雍正七年(1729年)创立,最初位于紫禁城寿康宫后的咸安宫内。其设立目的是为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的优秀学生提供深造机会,属于清代高级官员的“干部学院”。
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
学生需为满洲官宦子弟,年龄在13至23岁之间,且需通过选拔。课程涵盖满汉双语、儒家经典及汉文化,旨在培养兼具满汉文化素养的治理人才,以巩固清朝统治。
管理与师资
学校由内务府直接管理,教习多由翰林院翰林担任,教学标准严格。例如,雍正时期每30名学生配备3名翰林教习。
历史变迁与建筑
原址在咸安宫(今寿安宫),乾隆年间迁至西华门附近,最终定址于器皿库西侧,共有27间校舍。同治时期曾改为修书馆,现建筑已不存。
著名人物与影响
培养出和珅、曹雪芹等历史名人。现代语境中,“咸安宫官学”有时被引申为通过努力获得地位的象征,但需注意其本义为实体教育机构。
补充说明:部分资料将“咸安宫官学”解释为成语(如),此属现代引申用法,实际历史中为清代官学机构,二者需区分。
咸安宫官学是一个指代古代中国咸安宫内的官办学校的词语。在咸安宫内,设有专门的宫官学,用来培养和教育皇族的子弟和贵族士人。
咸(部首:口,笔画:8)、安(部首:宀,笔画:6)、宫(部首:宀,笔画:6)、官(部首:宀,笔画:8)、学(部首:子,笔画:8)。
咸安宫官学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咸安宫是唐代宫殿之一,建于唐玄宗时期,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宫中设有专门的学堂,用来培养皇族和贵族士人。这个宫官学具有皇家背景,因此成为宫廷教育的重要代表。
咸(咸)安(安)宮(宫)官(官)學(学)。
在古代,咸字的写法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它的古字形是“炘”,表示安定、平和的意思。安字则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字形。宫字古时写作“宮”,曾经有过多个不同的写法变体。官字古时的写法则是“冠”,后来演变为现在的样子。
1. 唐代,咸安宫官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贵族士人。
2. 咸安宫官学成为中国古代贵族士人教育的代表。
咸宜、咸丰、宫殿、官员、学习。
皇家学校、宫廷学府、贵族教育。
民间学堂、庶民教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