佻巧的意思、佻巧的详细解释
佻巧的解释
(1).轻佻巧佞;轻佻巧利。《楚辞·离骚》:“雄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王逸 注:“言又使雄鳩衔命而往,其性轻佻巧利,多语而无要实,復不可信也。” 唐 元稹 《唐杜君墓志铭》:“陵迟至於 梁 陈 ,滛艷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 宋 齐 之不取也。”
(2).浮华小巧。 清 郎廷槐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二二:“诗自 李 杜 以来,陵夷滥觴,作者务雕刻雪月,以趋佻巧。”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七言律,平叙易於径遂,雕鏤失之佻巧,比五言为尤难。”
词语分解
- 佻的解释 佻 ā 轻薄,不庄重:轻佻。佻薄。佻巧(a.轻佻巧诈;b.文辞细巧而不严肃)。 窃取,偷:“佻天之功以为己力”。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巧的解释 巧 ǎ 技能好,灵敏:巧妙。巧思。巧劲。巧干(刵 )。精巧。轻巧。乖巧。心灵手巧。巧发奇中。 美好:巧笑(指美好的笑貌)。 虚伪(特指语言):巧言。巧诈。巧辩。巧言令色。 恰好:巧合。巧遇。恰巧。 拙
网络扩展解释
“佻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iāo qiǎo,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1.基本含义
- 轻佻巧诈:指言行轻浮、不庄重,且带有巧诈、取巧之意。例如《楚辞·离骚》中“余犹恶其佻巧”,王逸注解为“轻佻巧利,多语而无要实”。
- 浮华小巧:形容文风或事物浮华而不厚重,追求表面精巧。如清代诗评中批评某些作品“趋佻巧”,即过于雕琢雪月之景。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楚辞·离骚》,屈原以“佻巧”形容雄鸠的鸣叫轻佻虚伪,暗喻不可信之人。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称“佻巧之民,国之贼也”,强调此类人可能危害社会。
3.使用场景
- 形容人物:多用于批评人举止轻浮、言辞不严肃。例如唐代元稹评价南朝梁陈时期的文风“佻巧小碎”,指其轻佻而琐碎。
- 文学批评:指文风浮华、缺乏深度,常见于古代诗论中对纤巧风格的贬斥。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冶荡(轻浮放纵)、轻佻。
- 反义词:庄重、沉稳、敦厚。
5.延伸含义
- 在部分语境中,“佻巧”还隐含“窃取”之意,如“佻天之功”指窃取他人功劳。
“佻巧”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既可形容人言行轻浮虚伪,也可指文风浮华取巧。其用法多结合具体语境,常见于文学批评或道德评价。
网络扩展解释二
<佻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佻巧】(tiāo qiǎo)是一个形容词,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情或行为轻浮灵活、机敏巧妙。它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人的表现过于轻佻聪明,不够认真稳重。
拆分部首和笔画:
《康熙字典》将【佻巧】的部首划归为【人】,拆分为两个部首:首部【人】(bushou: 亻)和次部【小】(bushou: 尢)。根据汉字书写规则,【佻巧】的总笔画数为10。
来源:
【佻巧】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尔雅》这本古代汉语字典中,据说意思是“轻浮聪明”。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过于轻佻和机敏。
繁体:
【佻巧】的繁体字为「佻巧」。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说文解字》等古代汉字书法规范,【佻巧】在古代写法中的字形稍有不同。首部【人】字在古代书法中常常会有变形,整体字形更为古朴且较为简单。
例句:
1. 她的言谈举止总是显得佻巧,让人难以信任她的真诚。
2. 那个男生的佻巧举动常常引起同学们的偷笑。
组词:
- 佻巧的组词:佻巧聪明、佻巧机灵、佻巧伶俐。
近义词:
- 轻佻:形容人的举止轻浮、不稳重。
- 机灵:形容人聪明敏捷、反应迅速。
反义词:
- 严肃:形容人的行为认真、不轻浮。
- 沉稳:形容人的性格稳重、不鲁莽。
以上是有关于【佻巧】这个词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