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庐州郡 巢县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别名 紫微山 。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越州郡 剡县 (今 浙江省 嵊县 ),周围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会稽 东海 际之 桐柏山 中。 晋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四》:“ 金庭 有不死之乡,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启基 桐柏 ,厥号 金庭 。”
(4).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之处。 唐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诗:“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徵。” 宋 沉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瑶圃。”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天门中断接危梁,玉馆金庭迹渺茫。”
金庭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道教仙境概念
道教典籍中,"金庭"指神仙居所或洞天福地。据《真诰》卷十四载:"金庭有不死之乡,在桐柏山之中",此处的金庭被描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晋代《上清经》更将金庭与昆仑山仙境关联,称其"金台玉楼,七宝玄苑",象征长生不老的理想境地。
二、历史地理实体
浙江省嵊州市现存"金庭镇",据《嘉泰会稽志》记载,该地名源自东晋书圣王羲之归隐后建造的金庭观。《剡录·卷三》详述:"右军故宅,后为金庭观,有五老峰、放鹤亭等遗迹"。现代考古发现的金庭观遗址,印证了该地作为六朝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
三、文学意象延伸
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咏叹"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清代注家王琦引《道书》注解此句时,将"金庭"解作"日月照耀金银台"的仙境幻象。该意象在《全唐诗》收录的游仙诗中频繁出现,逐渐演变为文人笔下理想世界的代称。
“金庭”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代多个被尊为福地的山名,具体含义及出处如下:
安徽巢湖金庭
浙江嵊县金庭
会稽桐柏山金庭
“金庭”中的“金”象征神圣与珍贵,“庭”指场所或圣地,整体寓意道教修炼的灵境。其地位与佛教的“银庭”(佛寺)形成对比,如唐代王勃的《梓州福会寺碑》中“银庭”即指佛寺。
相关记载多见于道教经典,如《云笈七籤》《真诰》等,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山川的神圣化认知。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理位置或文献细节,可参考《云笈七籤》《真诰》等原著或地方志资料。
爱河奥理班齎备位避节偿债儿女之情法律文件否心釜甑高静公社国礼过送顾影骇乱黑单横行天下横遮竖挡皇闼回湍监场简散剿杀乩笔街尾寂漻精健尻驾睽隔赖托老惫藜藿戾戾流览丽响曼陀谬见末第鸟注跑走扑楞楞乔柯泣不可仰情识秋禊曲破三堵墙善荐山芥折谋私隙丝析发解趿履猥袭隗照版汙口横衊无扎垫闲饭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