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切磋;探讨。 唐 韩愈 《答冯宿书》:“朋友道缺絶久,无有相箴规磨切之道,僕何幸乃得吾子!” 明 宋濂 《答章秀才论诗书》:“ 濂 非能诗者,自 汉 魏 以至於今诸家之什,不可谓不攻习也;荐绅先生之前,亦不可谓不磨切也。”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寄巢墓志铭》:“一时知名之士,如 吴襄 、 冯咏 ……府君皆以诗文与相磨切。”
(2).规谏;游说。 唐 杜牧 《高元裕除吏部尚书制》:“匡拂时病,磨切贵近,罔有顾虑,知无不为。” 明 方孝孺 《崔寔》:“及观 战国 之际,天下之士,皆弃道德仁义而不脩,以口舌磨切世主,而覬势窃柄,大者亡人之国,小者 * 其身。”
“磨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并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解释如下:
切磋探讨
指在学术、技艺或思想上的深入交流与研讨。例如,唐代韩愈在《答冯宿书》中提到朋友间缺乏“相箴规磨切之道”,强调通过相互批评和探讨提升自我。明代宋濂也以“磨切”描述文人间的诗文切磋。
规谏游说
表示劝谏或说服他人,尤其用于政治或社交场合。如唐代杜牧记载高元裕“磨切贵近”,指其敢于规劝权贵;明代方孝孺提到战国士人用言辞游说君主,称为“以口舌磨切世主”。
古代文献:
现代造句:
现代使用较少,但可参考古籍中的语境,例如:“团队通过反复磨切,最终完善了方案”。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献出处,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磨切,是指用磨石、砂轮等工具擦磨、磨削物体表面,使其变得光滑、平整。
磨切的部首是石,总共包含14个笔画。
磨切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磨切在传统文化中经常被用来描述对石头、金属等物质的加工,以便达到一定的形状和光滑度。
磨切的繁体字为「磨切」。
在古时候,磨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仍然保留了石和切的意思。
1. 他用砂轮对金属进行磨切,使其表面光滑如镜。
2. 她小心翼翼地磨切着自己的指甲,希望能修剪得整齐美观。
磨切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为新的词汇,如:磨切机、磨切石、磨切工具等。
磨削、打磨、研磨
粗糙、毛糙
搬口弄舌暴蔑宝衢宾阁跛夫不避水火不祧之祖常因朝迁市变朝物称职崇圣寺出榜鼎器恶终凡毛梵神肥甘负电荷闳侈不经魂精坚果脚梢皮急公镜见矍踢军副乐书淩窘灵隐六堂六韺陋圃镂心緑云鬟铭词墨分五色目围泥坑牵引请给清简穹林穷屈湫窄蜷嵼日增月盛善种霜果四弘誓愿酸溜溜遂材矘眄甜蜜蜜外傅外路人苇莞无论伭默孝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