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祃纛的意思、祃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祃纛的解释

犹禡牙。古时出兵行祭旗礼。《新唐书·康承训传》:“乃禡纛黄堂前,选兵三千,授都虞候 元密 。” 明 宋濂 《平江汉颂》:“上躬擐甲胄,禡纛 龙江 ,帅楼船数百,蔽 江 而上。” 郭孝成 《广东光复记》:“届期俾 炯明 禡纛 长江 ,饮马 黄河 ,犂庭扫穴。”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祃纛”是古代军事祭祀活动的专有名词,需拆解为“祃”与“纛”两部分理解:

  1. 祃(mà)
    指古代军队出征前的祭祀仪式,称为“祃祭”或“祃牙”。其目的是祈求神灵庇佑、战事顺利。据《礼记》记载,祃祭对象包括军旗(象征军队)、道路(象征行军)等。

  2. 纛(dào)
    指古代军队中统帅所用的大旗,多以牦牛尾、羽毛等装饰,称为“牙旗”或“帅旗”。纛是军队指挥权的象征,主将所在处必立纛旗,如《三国志》中“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即描述纛旗在战场的作用。

合义:
“祃纛”即军队出征前祭祀军旗的仪式,属于古代军礼的重要环节。通过祭旗(纛)表达对战争的敬畏,并借神灵之名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此类仪式在《明史·礼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多由主将主持,流程包括杀牲、祝祷、誓师等。

由于该词属冷僻历史术语,现代使用极少,需结合具体古籍语境分析。若涉及文献研究,建议进一步核查原出处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祃纛 (mà dào)

祃纛是一个汉字词语,它包含两个部分:“祃”和“纛”。

部首和笔画

“祃”的部首是“礻”,它是由“示”字的左边的一半演变而来。而“纛”的部首是“纟”,表示与红色有关。根据汉字部首的规则,“祃”的部首决定了它的读音,因此“祃”的声调是第四声。笔画上,“祃”总共有六画,“纛”则有十三画。

来源

“祃纛”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年祥瑞。据记载,它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国语》中,被描述为一种使用于祭祀上的帷幔和旌旗。

繁体

在繁体字中,“祃”和“纛”的写法仍然保留。虽然现代汉字简化推行,但仍有部分场合或地区使用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因此与现代字形有所差异。例如,古代的“祃纛”写作“祃”,“纛”写作“翿”。

例句

1. 在盛大的祃纛仪式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2. 他身披红色绣有金龙的祃纛,行走在庄严的队伍中。

组词

祃纛组词:祃纛仪式、祃纛舞蹈、祃纛旗帜。

近义词

祃纛的近义词:旌旗、仪仗、幡旗。

反义词

祃纛的反义词:降旗、解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