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徭的意思、科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徭的解释

科征徭役。《宋史·儒林传三·程大昌》:“ 六和塔 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 大昌 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於民,奈何许之!’”《明史·项忠传》:“其祖 巴丹 ,自 明 初率所部归附,世以千户畜牧为雄长,仍故俗,无科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徭是汉语历史词汇,指古代官府向民众征收的赋税和徭役。其中“科”指按律法规定的税种,“徭”则指强制性的劳役。该词常见于描述唐、宋、明等朝代赋役制度,如《旧唐书》载“州县科徭,甚於往昔”,反映其作为国家财政与劳动力调配的核心手段。

从构成看,“科”包含田赋、户税等种类,而“徭”涵盖修路、筑城等无偿劳动。例如《宋史·食货志》提到“科徭不均,贫者破产”,显示其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明清时期推行“一条鞭法”,逐步将科徭折算为银两征收,标志其从实物劳役向货币化转型。

现代研究中,科徭制度被视为分析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视角,相关考据可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及《中华古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该词在当代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不再具备实际行政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科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读音与基本含义 读音为kē yáo,指古代官府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劳役,属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范畴。该词由"科"(指按条例征收)和"徭"(指劳役)组合而成。

二、历史背景与引证

  1. 《宋史·程大昌传》记载,南宋时期六和塔寺僧人为逃避赋税,将科徭转嫁给百姓,程大昌为此上奏反对。
  2. 《明史·项忠传》提到西北部族首领巴丹归附明朝后,其部族仍保留原有习俗,未被科徭制度约束。

三、相关延伸

四、现代关联词汇 相关词语包括"赋役""丁税""差役"等,均属古代经济制度术语。当代研究中,该词多用于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分析古代社会结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可查阅《宋史》《明史》原文,或参考古代赋税制度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鸧鹒馋唾谶辞赤髭白足黜落法错支剌道洽钓歌读头发体付清梗塞管段柜田好高务远红夷炮厚德载物浣纱溪花绶将毋同噍骂击掬景烈进营稷嗣酒牌九驷九献窭蹙具寮军副考慎靠实了了解人意六大论刺眇緜明候殴挝磐礴跑马卖解清街青氊铨试格羣品趋谒溶和散黛三亲上风官司上军舍禁守命烁电陶莹畏匿污秽物器香严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