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诗·鲁颂·泮水》。谓泮林中的猫头鹰,食泮林之桑葚,可变其丑音。比喻可以感化者。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 大秦 海西,诸戎所巢,维利维威,实怀泮鴞。”参见“ 泮林革音 ”。
“泮鸮”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出处
源自《诗经·鲁颂·泮水》,原指栖息在泮林(古代学宫旁的树林)中的猫头鹰。
本义与象征
传说中,泮林的猫头鹰因食用桑葚,其原本被认为“丑恶”的叫声变得悦耳。这一转变被引申为“通过教化改变本性”的象征,比喻可以被感化的人或事物。
文学引用
清代学者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曾用“泮鸮”一词,借指通过威德感化异域民族(如“大秦海西”),体现文化教化的力量。
如需更深入的语义分析,可提供具体文本段落以便结合上下文解读。
泮鸮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水和鸟,共有19画。其来源和繁体字为“牉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字中,泮鸮的写法为“牉鸮”。牉是指泽水汇聚处,鸮是指猫头鹰。泮鸮的古字写法在形状上更接近字面描述,有助于理解其含义。
泮鸮指水边树上的猫头鹰。由于猫头鹰在夜晚活动并捕食,在水边树上觅食的场景较多见,因此得名为泮鸮。
1. 夜幕降临,泮鸮在水边树上不停地扑动翅膀,发出阵阵凄厉的鸣叫声。
2. 清晨,我在湖边散步,突然一只泮鸮在树上展翅飞翔,非常美丽。
泮鸮并不常用于组词,因其特指水边树上的猫头鹰。但可以根据其词义进行搭配,比如“湖边的泮鸮”、“夜晚的泮鸮”等。
泮鸮的近义词可以是“水边的猫头鹰”、“湖边的夜鸟”等。
由于泮鸮是特指水边树上的猫头鹰,其反义词可以是“非水边树上的猫头鹰”或“非夜晚活动的猫头鹰”。
辩尝辩章畼月除旧布新慈诲堆垛死尸顿用房劳风闸分任广道关鐍官茂国尉魱鮥獲伽狓假慈悲家礼嘉遇结褵接席锦地精气决放宽愉里递利己绿营兵马户册猫冬梅领木治努目翩翩起舞平绒牵蔓签判乾萎窃肆綦卫染指热呼辣撒殢滞上馆生端生善手状疏庸松黄窣云唐太宗逃漏腾章铁帚晚晡无旷五脏六腑相为命涎言涎语谢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