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石膏肓的意思、泉石膏肓的详细解释
泉石膏肓的解释
谓爱好山水成癖,如病入膏肓。《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 高宗 幸 嵩山 ,遣中书侍郎 薛元超 就问其母, 游巖 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止之,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 游巖 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摩诘》:“ 山谷老人 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 王摩詰 诗,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词语分解
- 泉石的解释 指山水。《梁书·徐摛传》:“﹝ 朱异 ﹞遂承间白 高祖 曰:‘ 摛 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 高祖 谓 摛 欲之,乃召 摛 曰:‘ 新安 大好山水, 任昉 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
- 膏肓的解释 .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专业解析
泉石膏肓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深切热爱。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泉石膏肓(quán shí gāo huāng)形容人对山水泉石的痴迷已深入膏肓(即病入膏肓),比喻对自然景致的沉醉达到无可救药的程度。
膏肓:古代医学指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被视为药力难及之处,引申为难以改变的癖好或执念。
二、典故溯源
此成语典出《新唐书·隐逸传·田游岩》。唐代隐士田游岩隐居嵩山时,唐高宗召其出仕,他婉拒道:
“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意为:我对山水之爱已病入膏肓,如烟霞般难以治愈,幸逢太平盛世,只愿继续逍遥于自然。(《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
三、结构与用法
- 语法:主谓结构(“泉石”为主语,“膏肓”为谓语)。
- 色彩:褒义,多用于文人自况或赞赏他人超脱世俗的情怀。
- 搭配:常与“烟霞痼疾”并用,强化对自然痴迷的意象(例:泉石膏肓,烟霞痼疾,终焉之计)。
四、现代引申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不仅形容对山水的热爱,更扩展至:
- 文化象征:代表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的传统精神;
- 生态意识:暗含对自然环境的珍视与保护诉求;
- 生活态度:批判功利主义,推崇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五、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谓爱好山水泉石成癖,如病入膏肓”。
- 《辞源》:强调其“喻癖好之深,不可改变”的核心含义。
- 古典应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之句,亦暗合此意境。
六、例句示范
他退休后隐居终南山,整日观云听瀑,自嘲已是“泉石膏肓,无可救药”。
这幅山水画中透出的空灵之气,恰是画家“泉石膏肓”心境的写照。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典故出处以《新唐书》纸质文献为准;现代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泉石膏肓”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解释:
“泉石”指山水自然景观;“膏肓”是中医术语,指心尖脂肪(膏)和心脏与膈膜之间(肓),认为这是药力无法到达的部位。
- 比喻义:
形容对山水的痴迷如同病入膏肓,难以治愈。多用于表达隐士或文人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2.成语结构与用法
- 结构:偏正式成语,常作宾语。
- 发音:quán shígāo huāng(注意“肓”读huāng,与“盲”区分)。
- 近义词:膏肓泉石(较少用)。
3.出处与典故
- 文献记载:
出自《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和《新唐书》。唐代隐士田游岩面对唐高宗召见时,自称“泉石膏肓,烟霞锢疾”,婉拒出仕,表明对山水的执着。
4.例句与用法
- 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隐逸类》:“泉石膏肓,自叙不仁之意。”
- 可用于描述文人雅士的隐逸志趣,如:“他醉心林泉,自称泉石膏肓,不愿涉足官场。”
5.文化意义
-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和超脱世俗的理想,常用于诗词、典故中,体现隐逸文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例句,可参考《旧唐书》《新唐书》相关章节或宋代文人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八跪巴篱板胡崩离辩断辩证法兵木不对缠手辰星春曦出神入化粹语砀基调门儿地行仙恩例恶言泼语泛荡伏骥寒钟画裙火光戋帛酵头阶廊稽服继绝扶倾眷姻窾窾连罚六逆龙争虎战耧播鲁禽眉间面涅摹临南宗澎濞钱湖全都曲顾趋影热锅上蝼蚁剡楮潸慨生火盛气临人深怪省转收迹说喈说明疏越菾菜推迁武城禽无赖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