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若。《荀子·正名》:“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而恶北、无寡,岂为夫南者之不可尽也,离南行而北走也哉!”《荀子·性恶》:“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之,犹‘若’也……《荀子·正名》篇曰:‘假之有人欲南而恶北。’《性恶》篇曰:‘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假之’,皆谓‘假若’也。”《战国策·魏策四》:“假之得幸,庸必为我用乎?”
“假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假之”读作jiǎ zhī,意为“假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或“假设”。该词常用于文言文,表示对某种假设情景的引入。
《荀子》中的用例
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解释
书中提到:“之,犹‘若’也……‘假之’皆谓‘假若’也。”,进一步明确“之”在此处为虚词,与“假”连用构成假设连词。
现代汉语中,“假之”已不常用,但在仿古或文学创作中偶见。例如:
“假之”是文言文中表假设的连词,核心含义为“假若”,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深入学习,可参考《荀子》相关篇章及清代训诂学著作。
《假之》是指“假”的意思。它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虚伪,不真实的事物或情况。
《假之》由“亻”作为人的部首,以及“夾”作为形声字部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4画。
《假之》在汉字中是一个古老的词语。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这本古代文献中。它经过了多年的使用,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词汇。
《假之》的繁体字为「假之」。
古代汉字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假之》在古代的写法为「假之」。
1. 他的言辞虚伪假之,不值得信任。
2. 这个故事的情节太过假之,缺乏真实感。
1. 假装
2. 假货
3. 假冒
4. 假象
5. 假发
1. 虚伪
2. 不真实
3. 虚假
4. 伪装
5. 作假
1. 真实
2. 真正
3. 实在
4. 真诚
5. 不假
宾朋满座庳下避凶趋吉不介差舛鄽阛虫臂拒辙大逻便大虐帝庭方兄概貌观音兜邯郸匍匐汉学家皇帝之宝浑不比坚额健舌艰否践胙警兵阃闱库平老派乐此不疲列谏灵爻留声机露地牛漯漯履性毛难族鸟迹书捏塑腻子铺扬前民千妥万当灊皖清偃气味契纸桑榆暖饰非掩过矢刃税物顺推汤粥谈玄说妙田游体癣题衣危矢龌齱无势无私夏箭香莎小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