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铴锣的意思、铴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铴锣的解释

[small brass gong] 小铜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铴锣(tāng luó)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一种,属于锣类乐器家族。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释义及音乐专业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铴锣是一种小型、高音铜锣,形制扁平,中央有凸起的圆形锣脐(俗称“锣碗”或“锣光”),通过敲击锣脐发声,音色清脆明亮。其名称中的“铴”字专指此类小锣,区别于大锣、云锣等其他锣种。

二、形制与演奏特征

  1. 材质与结构

    由响铜(铜锡合金)锻造而成,直径通常在10-20厘米之间,边缘有穿孔供系绳悬挂或手持。锣脐凸起高度影响音高,凸起越高则音调越高。

  2. 演奏方式

    左手持锣绳,右手执软槌(裹布或毛毡的槌头)敲击锣脐部位,通过控制力度和敲击点调节音色强弱。

三、音乐应用场景

  1. 戏曲伴奏

    在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中,铴锣多用于配合小动作或轻快桥段,如人物行走、转身等,起“点板”作用(标记节奏节点)。

  2. 民间器乐合奏

    常见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乐种,与板鼓、梆子等乐器组合,增强节奏层次感。

  3. 仪式与民俗活动

    部分地方民俗(如北方社火、南方傩戏)中用于营造欢庆或神秘氛围。

四、词源与历史沿革

“铴”字最早见于宋代韵书《集韵》,释义为“小铜锣”,明清时期成为戏曲音乐的专称。近代乐器分类中,铴锣被归入“体鸣乐器”范畴,与钹、镲等并列为中国打击乐重要组成部分(参考《中国音乐词典》修订版)。

权威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乐器条目及《中国民族乐器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撰)的专业定义,并依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学术规范进行内容校准。因专业词典资源暂未开放在线访问,建议查阅实体文献获取完整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铴锣(拼音:tāng luó)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属于铜制小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结构

铴锣通体由铜铸造而成,形制较小,通常面径约2.7寸(清代记载),中央无凸起,边缘较薄,通过穿孔系绳悬挂,用木片敲击发声。其名称中的“铴”字在方言中可能代指铜制乐器的轻巧特性。

2.历史与用途

据《清史稿》记载,铴锣在清代宫廷或民间仪式中作为乐器使用,主要用于传递信号或伴奏,例如节庆活动或戏曲表演中的节奏控制。现代多用于地方戏曲、民间乐队或传统节日庆典。

3.与其他锣的区别

4.文化衍生与语言应用

铴锣在汉语中衍生出“敲锣打鼓”“鸣锣开道”等成语,多用于形容热闹场景或仪式感强的活动。此外,其名称也常出现在方言词汇和文学描写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铴锣的演奏场景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清史稿》相关记载或地方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谤诽宝刀卑职奔袭裨贩不即不离搀引垂丝海棠等闲之辈颠踬东陵道敦行恩养钱鲂鲆番修剕辟奋辞感叹词高达缟纻钩盘关崄过为已甚和酒何意鹤云换手抓背挥斧活天冤枉贱咧咧蛟鼋京周爵袟君火拘押龙榻笼嘴卢骆芒羊命关蜺翠泥肥骈穗凄风寒雨期想冉弱肉畜三言二拍筛寒洒白摄领识度税调腾说望江南韦舃文搜丁甲五皓柙床谐妙膝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