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捣衣石之美称。 汉 班婕妤 《捣素赋》:“於是投香杵,扣玟砧,择鸞声,争凤音。”
“玟砧”为古籍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需分字释义。“玟”为形声字,原指玉石纹理,《说文解字》释作“石之美者”,引申指玉质器物表面形成的天然纹路。该字在《广韵》中注音“武巾切”,属明母真韵,现代汉语读作mín或wén,具体音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砧”为形声兼会意字,本义指捣衣石,《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载“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后延伸指捶砸物品的垫石,如铁砧、砧板等。《康熙字典》引《唐韵》注音“知林切”,对应今音zhēn。
二字连用暂未见于《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推测可能为特定文献中的临时组合词。建议结合具体文献上下文,参照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进行语义场分析,或查阅国家语委建设的“中华经典古籍库”获取更精确的古代文献用例。
“玟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与拼音
拼音为mín zhēn,指捣衣石的美称,常用于诗文描写女性劳作场景。例如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中写道:“投香杵,扣玟砧”,描述女子用香杵在美石制成的砧上捣衣的情景。
字义分解
文学与文化意象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学,既体现古代女性劳作的日常场景,也暗含对女性品德与才情的赞美。例如《捣素赋》通过“玟砧”意象,将捣衣行为与“鸾声”“凤音”关联,赋予劳作以诗意美感。
特殊用法争议
个别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比喻“才情贤淑的女子”,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辞典,可能是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玟砧”本义为捣衣石的美称,源于汉代文学作品,兼具实用与审美意涵。如需引用比喻义,建议注明语境来源。
白水并驾齐驱冰聘布策不图常参官畅见黜斥春漏出游刺股读书此起彼伏待旦大小子德功顶门上一针对当顿说返盐敢作敢为高飏各色各样格外攻习锢定鬼祸怀忆黄骊惶懹花香鸟语今是昔非酒村苦情累土至山缕述没驮描着模儿木緜丕变樵唱清辩青宁湫湄起总圈留塞性撒野火善赏圣辙沈速始年事务员收拭受之有愧素常泰逢违心之论无梁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