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待旦的意思、待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待旦的解释

(1).等待天明。《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民困则多离叛,其祸必振矣。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 唐 李贺 《送沉亚之歌》:“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 穆 张 尝同造朝,待旦于 东华门 外。”

(2). 宋 代宫中谓天明前的一段时间。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终,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终,谓之待旦。盖更终则上御盥櫛,以俟明出御朝也。祖宗勤於政事如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待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等待天亮”,常用来形容人勤勉谨慎、心怀期待或焦虑不安地等候黎明的到来。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础释义

  1. 字面含义

    “待”指等待,“旦”指天亮、早晨。合指夜间不眠,直至天明,强调时间上的坚守。

    例:夙夜忧勤,坐以待旦。

  2. 引申义

    • 勤勉尽责:形容人为职责或目标彻夜准备,不敢懈怠。

      例:《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郑玄笺:“夙,早;夜,莫也。”

    • 急切期盼:表达对某事到来的迫切期待。

      例:待旦而战,志在必得。

    • 忧思难眠:因心事焦虑而无法入睡。

      例:忧心忡忡,中宵待旦。


二、典故溯源

  1. 《尚书》典源

    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中》:“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描述商汤因忧心国事,天未亮便起身理政,体现勤政精神。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儒家经典中的引用

    《孟子·离娄下》载:“周公思兼三王……坐以待旦”,以周公深夜思虑治国之道、待天明施行的典故,强调贤者的自律与担当。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三、文学与语言应用

  1. 诗词中的意象

    古代诗词常以“待旦”渲染孤寂或壮志:

    •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隐含戍卒待旦思乡)
    • 陆游《雪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壮志未酬,待旦而战)
  2.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形容坚守岗位、备战状态或急切等待,如“科研人员通宵待旦”“将士枕戈待旦”。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3.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工具书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等平台查询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待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拼音为dài dàn,字面意为“等待天明”。“待”指等候,“旦”指天亮或黎明,合起来表示等待新一天的到来。

二、详细解释

  1. 等待天明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尚书·太甲上》记载“坐以待旦”,描述先王勤政,黎明前便起身等待天亮处理政务。唐代李贺《送沈亚之歌》中“请君待旦事长鞭”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2. 宋代宫中的时间概念
    特指宫中天明前的一段时间。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宋代禁中在黎明前十刻结束更鼓,称为“待旦”,体现皇帝勤政的传统。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成语

五、例句参考

  1. “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2. “为了找出动物病毒如何传播,研究者枕戈待旦。”

总结来看,“待旦”既是一个描述时间或状态的词汇,也承载了历史文化中勤勉、警醒的象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闇君被旨编列步履维艰部门草闲搀错尺水丈波辞头撺厢觕觕敌情洱河恶心烦发神经凤字奋行管许管钥观者成堵股栗固习好采阖闾红鲜唤门监乡桀跖精警阱渊谨警楖人计研心算口碜愧艴廉均零级露眠冒法面叙默换潜移鴾鷡穆满棚圈仆姑窃活七男八壻晴虹弃损绮札泉源神色怡然顺齿寺院偷靡瓦罐不离井上破亡军畏胁详文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