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根本智的意思、根本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根本智的解释

佛教语。亦称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对“后得智”而言。 明 一如 等《三藏法数》卷五:“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於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如实知其无量者,根本智之事也;如实知其部分者,后得智之事也。待根本智成而起后得智时,无患其不知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根本智是汉语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特指众生本具的、不假外求的先天智慧。该词源出梵语“mūla-jñāna”,在《成唯识论》中被定义为“能正觉知诸法实性之无分别智”。其内涵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本体论层面 根本智被视为心性本体,即《大乘起信论》所述“心真如门”的觉性本质,具有“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特性。这种智慧不依赖逻辑推理,直接体认诸法空性。

二、认识论特征 不同于后天学习的经验知识(后得智),根本智具有“无分别、离戏论”的认知特质。如《解深密经》所言:“诸法法性,无有差别,是故智亦无有差别”,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洞察。

三、实践论价值 在修行体系中,根本智对应菩萨初地证得的“无漏智”,《瑜伽师地论》记载此智生起时能“断除分别我法二执”,是解脱轮回的核心要件。现代佛学研究指出,此概念对理解佛教认知哲学具有枢纽作用。

注:文献来源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书局2010版)及《法相辞典》(中国佛学院出版社2005版)等权威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根本智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深刻的修行内涵,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根本智又称「无分别智」「正智」或「真智」,指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直接体悟万物本质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依赖思维分别,如《三藏法数》所述:「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

二、核心特征

  1. 本质洞察力:能透视现象背后的空性本质,如观察到花朵的美丽本质上是因缘和合、无常变迁的过程。
  2. 非逻辑性认知: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达到「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的直观体悟状态。
  3. 智慧本源:作为「后得智」(具体应对事物的智慧)的基础,如同树根滋养枝叶般产生各种应用智慧。

三、修行意义

在佛教修行体系中,根本智对应明心见性的证悟境界,被视为解脱的根本。获得此智后,修行者虽仍需学习世间知识(差别智),但已具备「一闻千悟」的深层理解能力。

四、哲学延伸

章炳麟在宗教哲学中阐释:「如实知其无量者属根本智,知其部分者属后得智」,揭示其既超越具体认知又含摄万法的辩证特性。

提示:该概念在不同佛教典籍中存在细微阐释差异,建议查阅《三藏法数》或现代佛学著作获取更系统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百痾避乖龙髀枢驰骎虫灾触景伤怀初旭慈眉善眼寸意当面锣对面鼓跌跌铳铳柢枑独妇山反把法源寺粉荔枝腑肺高隆供支贯綢光统鼓嘟归诚果膳惶恐不安驩肰蛟蜃急浚进敍津卒郎壻了哥陇头吟露居慢憧绵痼免冠谋约木筏囊家女萝嘌呤凭说清年杞宋无征人口构成三和土山乡黍米厮隶素纱特派铁鍁猥人圬人无望响屧廊相捽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