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趍庭”。《论语·季氏》:“﹝ 孔子 ﹞尝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 鲤 , 孔子 之子 伯鱼 。后因以“趋庭”谓子承父教。 唐 王勃 《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 鲤 对;今晨捧袂,喜託龙门。” 宋 王禹偁 《恩赐宰臣一子可尚书水部员外郎制》:“惟尔严父,为予大臣。嘉其调鼎之功,命及趋庭之子,俾升华省,仍列清曹。” 清 顾炎武 《与李霖瞻书》:“趍庭变学,既已引置 庄 岳 之间;挟策读书,亦都从游舞雩之下。”
“趋庭”是一个源自《论语》的典故,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趋庭”出自《论语·季氏》,记载了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两次恭敬地快步经过庭院时,被父亲教导学习《诗》和《礼》的故事。原文提到:
因此,“趋庭”最初指晚辈恭敬接受长辈(尤其是父亲)的教诲,强调家庭教育和父辈对子女的引导。
在文学作品中,“趋庭”逐渐演化为承受父教、传承家学的代名词。例如:
部分资料(如)提到“趋庭”有“追逐权贵”的含义,但这一解释缺乏直接文献支持,可能是对“趋”字的误解。主流权威来源(如《论语》注疏、历代文学引用)均以“承受父教”为核心义项。
现代汉语中,“趋庭”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形容家族文化传承或尊长对晚辈的教育,例如:“他自幼趋庭受教,深得家学精髓。”
“趋庭”的正确含义应回归《论语》原典,即子承父教,而非“追逐权贵”。若需进一步了解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滕王阁序》等文学作品。
《趋庭》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以下含义:
趋:指迅速地向某个目标或方向移动,表示追求,争先恐后的意思。
庭:指庭院,是指家庭的场所。
合在一起的《趋庭》,指的是迅速向庭院或家庭聚集的意思,表示人们追逐亲情、团聚或团体活动的热情。
《趋庭》的部首和笔画拆分如下:
部首:止
笔画:10画
《趋庭》的来源和繁体:
《趋庭》是一个古代词语,源自《诗经·王风·趋庭》。在繁体字中,趋庭的写法为「趨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以《诗经·王风·趋庭》为例:
「叔世丕维,于赠伯车。不胜其忧,言思其居。曰尔从之?曰于趋庭。趋庭迈矣。曾孙绍之。于东国门。庶氏翱矣。不无庶几,执心无罪。不如尔从,庶几成庭。往来如笄。焉得中世及壮?死丧无日。哀毁既矣!」
例如上面这段诗中的「趋庭」写作「趨庭」。
《趋庭》的例句:
1. 他们趋庭而聚,共度欢乐的周末。
2. 随着节日的临近,亲朋好友纷纷趋庭团聚。
3. 小学生们放学后,都会趋庭返家,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
《趋庭》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庭院、趋前、趋势、庭光、庭茂
近义词:追赶、迅速、急速、热衷
反义词:离开、远离、散去、退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