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ivil;be related to civil law]∶有关民法之事
民事权利
(2) 参看“民法”
(3) [farm work;civil]∶农事;民间的事情
民事不可缓也
(1).犹国政。《国语·鲁语上》:“ 舜 勤民事而野死。”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五伯》:“ 夏后 太康 娱於耽乐,不循民事,诸侯僭差。”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为养生。” 清 唐甄 《潜书·柅政》:“曷若量己之力……以其半勤民事,察农桑,筑圩防,计丰凶,除奸慝,则6*民亦少害矣。”
(2).泛指民间诸事;民政事务。《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 宋 苏轼 《答宋寺丞书》:“至於吏道、法令、民事、簿书、期会,尤非所长,素又不喜从事於此。”《宋书·百官志上》:“司徒,一人,掌民事。”
(3).指力役之事。《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 孔 传:“无轻为力役之事。”
(4).指农事。《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而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文选·张衡<东京赋>》:“日月会於龙狵,恤民事之劳疚。因体力以息勤,致欢忻於春酒。” 薛综 注:“谓田事毕,休民力、息勤劳也。”
(5).泛指民间生活情事。《汉书·循吏传序》:“及至 孝宣 ,繇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閭阎,知民事之囏难。”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节理人情,恤隐民事。”
(6).有关民法的。如: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法。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事汉语 快速查询。
民事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法律术语与生活概念。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民事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法律范畴 指与刑事相对的法律关系,特指调整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这类法律关系涵盖合同纠纷、物权争议、婚姻家庭、继承等非刑事领域。
二、生活概念 指日常生活中与公共事务相对应的私人事务。例如房屋租赁、商品买卖、劳务雇佣等非官方活动。这类事务强调个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区别于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的行政行为。
三、历史沿革 古代汉语中"民事"具有特殊含义:
在当代司法实践中,民事案件占据司法机关受案量的68.7%(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司法统计公报),主要涉及合同纠纷、侵权责任、婚姻家庭三大类案件。此类纠纷的解决机制包括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途径,体现现代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多元化特征。
说明:本文核心定义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法律条款援引自全国人大官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官方文本,历史文献依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
“民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法律范畴
指与民法相关的事务,涉及个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之间因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产生的权利义务,例如合同纠纷、婚姻家庭权益等。
《民法典》明确民事法律行为需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如签订合同、遗嘱等)。
广义社会活动
泛指民间事务或民政事务,包括农事、力役等非官方事务。例如《礼记》中提到的“纳货贿,以便民事”,即指民间经济活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民法条文或案例,可参考《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
白蘋洲宝筏襃举保秘襃朔笔生庇卫草戚朝乾夕愓充车厨兵从今导窾叨唠大腿大小学士嫡脉东南亚国家联盟杜武库饭堂伏剑广舄鼓炉虹栈花簇锦攒回灯魂消魄丧讲贡降路简僻缣素绞切秸席疾驶狷介距境倨牙澜浪龙庭镁砂鸣响牧骑秾丽三池舢板神方声泪俱发誓要饰正双边钱赎死熟诵孙卿子恸恨头毛土坷垃托信文修武备校释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