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ivil;be related to civil law]∶有关民法之事
民事权利
(2) 参看“民法”
(3) [farm work;civil]∶农事;民间的事情
民事不可缓也
(1).犹国政。《国语·鲁语上》:“ 舜 勤民事而野死。”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五伯》:“ 夏后 太康 娱於耽乐,不循民事,诸侯僭差。”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为养生。” 清 唐甄 《潜书·柅政》:“曷若量己之力……以其半勤民事,察农桑,筑圩防,计丰凶,除奸慝,则6*民亦少害矣。”
(2).泛指民间诸事;民政事务。《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 宋 苏轼 《答宋寺丞书》:“至於吏道、法令、民事、簿书、期会,尤非所长,素又不喜从事於此。”《宋书·百官志上》:“司徒,一人,掌民事。”
(3).指力役之事。《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 孔 传:“无轻为力役之事。”
(4).指农事。《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而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文选·张衡<东京赋>》:“日月会於龙狵,恤民事之劳疚。因体力以息勤,致欢忻於春酒。” 薛综 注:“谓田事毕,休民力、息勤劳也。”
(5).泛指民间生活情事。《汉书·循吏传序》:“及至 孝宣 ,繇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閭阎,知民事之囏难。”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节理人情,恤隐民事。”
(6).有关民法的。如: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法。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事汉语 快速查询。
“民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法律范畴
指与民法相关的事务,涉及个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之间因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产生的权利义务,例如合同纠纷、婚姻家庭权益等。
《民法典》明确民事法律行为需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如签订合同、遗嘱等)。
广义社会活动
泛指民间事务或民政事务,包括农事、力役等非官方事务。例如《礼记》中提到的“纳货贿,以便民事”,即指民间经济活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民法条文或案例,可参考《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
《民事》是一个汉语词汇,用于描述与民众关系有关的法律事务。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民”和“事”。下面将进一步介绍这个词的拆分、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
《民事》可以拆分为“氏”和“事”两部分。其中,“氏”作为部首,总共由4个笔画构成,而“事”则也包含4个笔画。
《民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民族”和“事务”。在古代,人们用来描述与民众有关的事情,例如法律、财产和纠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于表示涉及个体权益和责任的法律领域,即如今所称的“民事领域”。
繁体字的《民事》为「民事」,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民事”的写法与现代相比有所不同。其中,“民”的古字形状较为复杂,而“事”的古字写作“野”。
1. 在民事纠纷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解决问题。
2. 法官需要独立且公正地审理民事案件。
- 民事权利
- 民事责任
- 民事诉讼
- 民事合同
- 民法
- 私法
- 民间法
- 刑事
- 行政
- 经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