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right] 正直孤傲,洁身自好
秀曰:“以为 巢、 许狷介之士,未达 尧心,岂足多慕。——《晋书·向秀传》
狷介之人,砭清激浊
(1).孤高洁身。《国语·晋语二》:“ 杜原款 将死,使小臣 圉 告于 申生 ,曰:‘ 款 也不才……不能深知君之心度,弃宠求广土而窜伏焉;小心狷介,不敢行也。’” 韦昭 注:“狷者,守分有所不为也。言虽知当与 申生 俱去,耻不能事君而出,故不敢行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是故可与守节,难以通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巢 许 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清 李渔 《怜香伴·毡集》:“他是个极狷介的人,无故不肯喫人一杯水。”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修黎 生三十年而死……时既艰危,性復狷介,世不彼爱,而彼亦不爱世,人不容彼,而彼亦不容人。”
(2).拘泥;执着。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呜呼!从 孔 氏则几於狷介而不通。” 金 元好问 《敏之兄墓铭》:“及再试不中,意殊不自得,又娶妇不谐,日致恶语,遂以狷介得疾。” 茅盾 《动摇》九:“她说要离婚,是深思的结果,所以旧情也不能挽回她目前的狷介的意志。”
“狷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人性格刚直、洁身自好且不随波逐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强调对原则的坚守。该词源自古代汉语,《汉语大词典》引《晋书·向秀传》中“狷介之人,未能脱俗”佐证其“清高自持”的特质。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狷”古义为拘谨守节,“介”本指坚硬铠甲,二字组合后形成“如甲胄护身般坚守节操”的意象。《辞源》指出其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国语·晋语》中以“狷介洁身”描述士大夫的品格标准。现代用法中,该词多用于褒义语境,如“狷介之士”特指在浊世中保持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近义词“耿介”“刚直”与之共享“正直”的语义特征,但“狷介”更侧重“主动疏离污浊环境”的行为选择。反义词“圆滑”“阿谀”则构成对比,凸显其不妥协的特质。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考证,该词在明清文人笔记中使用频率达到顶峰,常与“孤傲”“清峻”等词并置。
“狷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àn jiè,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特质。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释义
指性情正直孤傲、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既包含坚守原则的刚正,也暗含因清高而显得不合群的特质。
延伸解释
字形分析
古籍出处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国语》《晋书》等古籍。
冰心一片擘纑沧津草屩初等小学棰朴打颏歌胆虚盗葬隥道瞪眼睛吹胡子低低切切恶霸二哲犯性过隙驹花杵怀归讙噪将星检看家约计过禁园酒民居不重茵骏犇扣押剌戾联界鹂鹒鸾辂茗铛民资木客大冢南宗娘杀鮎缘竹逆濞牛茎谦柔骐騄青筇杖琼林锦绣仙乞丕丕鹊殿煽惑扇笼社方摄官试奏水仙伯田间管理跳音外舅枉滥玩味违贬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