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谓心境合一。冥,冥合。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
(2).佛教语。犹冥界。 唐 李峤 《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弘济深於冥境,薰脩入於梵门。”
“冥境”是一个佛教相关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修行中达到心与外在环境完全融合、无分别的状态,即“冥合”。这一概念强调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常见于佛教哲学讨论。例如,南朝梁萧统在《令旨解二谛义》中提到“智来冥境,得言即真”,即通过智慧与境界的融合体悟真理。
指人死后进入的阴间或超自然世界,与“阴间”“冥府”同义。唐代李峤在《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中写道“弘济深於冥境”,此处“冥境”即指代亡者所处的幽冥世界。
以上解释综合了佛教哲学与传统文化中的双重含义,具体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冥境是一个汉语词汇,既可以指代一个地方,又可以引申为一个状态。在地理上,冥境指的是阴间或阴曹地府,即人们死后灵魂居住的地方。在文学和哲学上,冥境则代表一种黑暗、神秘的境地,常与死亡、幻境、梦境等概念相关。
《冥境》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冥”字的部首是“冖”,它由四画组成。而“境”字的部首是“土”,由三横画组成。整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5画。
“冥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源自于道教和儒家的思想,受到佛教影响发展而来。在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中,冥境的繁体字是「冥境」。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今不同。冥境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冥境」,由于书法的演变和发展,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已经有所变化。
1. 在这个冥境中,我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2. 这个小说将人们引入一个幽暗的冥境,让读者感受到恐怖与诡异。
组词:"冥思"、"境地"、"幽境"
近义词:"幽暗"、"黑暗"、"幻境"
反义词:"明丽"、"明亮"、"阳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