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atre] 唐玄宗时教练伶人的处所。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金陵梨园部也。——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又
梨园以技鸣者。
亦作“棃园”。1. 唐玄宗 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玄宗 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 梨园 ,声有误音,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 梨园 弟子’。宫女数百,亦为 梨园 弟子,居 宜春北院 。”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高头 宜春 、 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忽有 梨园 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 梨园 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
(2).因 唐玄宗 时于 梨园 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 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兴来笑把朱絃促。切切含情声断续。曲中依约断人肠,除却梨园无此曲。” 明 谢谠 《四喜记·衣锦团圆》:“文编‘四喜’成何用,但梨园新添一种,付与知音一笑中。” 清 孙枝蔚 《秋夜同天叶屺瞻诸子饮次斗宅观剧》诗:“宾客自然盈 梓泽 ,江山只合对梨园。”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时诸伶已脱梨园,乃‘当着众名士之前’,熔化釵鈿,焚弃衣裙。”
(3).指戏曲演唱。《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在下姓 鲍 ,舍下住在 水西门 ,原是梨园行业。”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张 故业梨园,饮以薰,寝以檀,语笑於羣艳。”
(4).“ 梨园弟子 ”的省称。指戏曲演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作零齣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
(5).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本为 汉武帝 所筑梨园,植梨树百株。后以为镇名。 唐 乾宁 三年(公元896年), 李克用 在此大破 王行瑜 。 宋 淳化 初建为 梨园县 ,后废为 梨园镇 。
“梨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戏曲艺术密切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及演变如下:
唐代宫廷机构
梨园最初是唐玄宗时期(712-756年)设立的宫廷乐舞培训机构,专门训练乐工、歌舞艺人。据《新唐书》记载,玄宗精通音律,亲自选拔300名“坐部伎”乐工在梨园教习,并称他们为“皇帝梨园弟子”。
从地名到艺术代称
梨园原是长安城内的果木园,后因玄宗在此进行艺术活动,逐渐演变为戏曲界的代称。唐代后,“梨园”泛指戏班、剧团,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
唐代梨园分为多个部门: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新唐书·礼乐志》或戏曲研究专著。
梨园是一个成语,意指戏曲表演的场所,特指京剧。在京剧中,演员和剧组常常以“梨园子弟”自称,以示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和投身。梨园除了指京剧院团,还是传统文化中表演艺术的代称。
梨园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梨园》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可追溯至古代文学作品《中山狼素英戏桃园》。它以梨园作为剧团的代称,用以谐称京剧院团和从事表演艺术的人。
梨園(繁體字)
在古代,梨园的写法多样,常见的写法有“梨園”、“梨緣”等。不过在现代汉字标准化后,园字的写法统一为“园”,梨园的标准写法也逐渐被接受和采用。
1. 他是个梨园子弟,对京剧情有独钟。
2. 这部戏在当地梨园反响热烈。
梨树、梨汁、果园、剧团、包园等
戏园、戏场
实景、现实
嗄飰暗白八德褙子辩言避迹藏时不媚彩排畅行僝陋驰名天下驰骛楚弓出小恭蛋花蛋市彫伤鼎邑冻梨多肉植物妇姑古典经济学旱情撼天震地煌熠回历回星恢缵混秽江头骄君禁割几悟欬欬考鞫赉况利跂买灯旄纛谋年宁侯鈚箭葡萄酒潜底睿慈伞子盐骟匠省地诗运水埠松风石缩回亭舍踢蹋童騃陀罗经被瘟君五抢六夺象表萧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