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榠楂的意思、榠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榠楂的解释

[quince]榠桲,一种乔木及其果实,略似苹果,果肉酸,可作蜜饯及胶水

详细解释

亦作“ 榠查 ”。亦作“ 榠樝 ”。果木名。落叶乔木。果实亦名榠楂,味涩,可入药。《南史·到彦之传》:“ 王敬则 执榠查,以刀子削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部·榠楂》﹝集解﹞引 苏颂 曰:“榠楂木、叶、花、实酷类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黄色。辨之惟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此则榠楂也。可以进酒去痰。”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则红熟烂如泥而可食。” 宋 王安石 《示安大师》诗:“踞堂俯视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榠楂(míng zhā)是汉语中一个指代特定植物的名词,主要具有以下释义和用法:

  1. 基本释义

    榠楂指蔷薇科木瓜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学名Chaenomeles sinensis,其果实形似木瓜,但口感酸涩,多用于药用或加工。古汉语中亦写作“榠樝”“冥楂”,《本草纲目》称其“实似木瓜而酢,可入药”。

  2. 植物学特征

    榠楂树高可达5-10米,叶片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果实长圆形,表面光滑,成熟时呈黄色,果肉含丰富有机酸与单宁。《中国植物志》将其归为传统药用植物,常栽培于温带地区。

  3. 药用与实用价值

    其干燥果实称“榠楂干”,可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中药大辞典》记载,榠楂常与木瓜配伍,用于缓解风湿痹痛或消化不良。民间亦用其果泡酒或制作蜜饯。

  4. 文化典故

    明代《农政全书》提及榠楂“木可作杖,肌理细腻”,清代地方志中多载其种植于庭院以作观赏。部分方言区称其为“酸木瓜”,与食用木瓜(番木瓜)区分。

网络扩展解释

“榠楂”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榠楂”是蔷薇科植物木瓜(学名:Chaenomeles sinensis)的成熟果实,习称光皮木瓜。拼音存在两种常见标注:míng zhāmíng chá,可能与方言或历史读音差异有关。

二、形态特征

  1. 植物属性:落叶乔木或灌木,外形酷似木瓜,但果实比普通木瓜更大且呈黄色,可通过果蒂处是否有“乳状重蒂”与普通木瓜区分。
  2. 果实特性:味酸涩,果肉可作蜜饯、胶水原料,但需加工处理后方可食用。

三、用途与价值

四、历史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南史》,提及王敬则削榠楂的情节。明代《本草纲目》及宋代《归田录》中均有对其形态和用途的详细描述。


若需进一步了解植物分类或具体药方,可参考《中国植物志》或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耶识陛楯郎不便埠头侧根次介当运等第底极阇黎繙译官匪棍讽念鲠谔亘连供词广州馆客含怀寒铜好事成双豪焰衡柄皇居惛惚僭逼矫抗蛟客髯稽道阶戺鸡毛掸子经由拘挛口泽款悉夔旷滥竽充数老幼料货邻女里燕龙翔凤跃鸣鸾牡钥内情内园牛童马走迁延顾望葺理诠证时果兽心人面遂服头脸畏备卫拉特雾洽仙跸翔麟马谢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