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口饮润泽。《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孔颖达 疏:“谓母平生口饮润泽之气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口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口泽”指口饮润泽留下的痕迹,尤其指逝去长辈(如母亲)在生前使用过的器物上残留的口水渍痕。该词承载着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常见于表达孝道或睹物思人的语境中。
文献来源
出自《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孔颖达疏注:“谓母平生口饮润泽之气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意为母亲去世后,子女因杯盏上留有母亲生前的口泽痕迹而不忍使用,体现对亡母的追思。
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重视孝道,“口泽”通过具体的生活痕迹,将情感寄托于器物,反映了“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古汉语词汇,常见于古籍或特定文学作品中。搜索结果中多个网页(如、3、4、5)均引用《礼记》原文,但部分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查证。
《口泽》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于形容人说话或文字表达时所具有的流畅、贴切、生动等特点。下面将介绍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口泽》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泽”,其中“口”是指嘴巴的意思,而“泽”则表示润泽、滋润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11。
《口泽》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文献中,常常用“口”的形象来比喻说话或表达。而“泽”则代表润泽、湿润,引申为言辞的滋润。因此,《口泽》形容人的言辞生动、有韵律。
《口泽》的繁体字为「口澤」。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的《口泽》写作「口澤」。
1. 他的辩才了得,每次演讲都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充满了口泽。
2. 这部小说的文字流畅,给人一种口泽的感觉。
形声字:“口”和“泽”都是常见的汉字部首,可以组成很多其他的形同义词,如:口齿、口才、口角等。
近义词有:辞章、辞令、辞藻。
反义词有:枯燥、乏味、无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