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泽的意思、口泽的详细解释
口泽的解释
谓口饮润泽。《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孔颖达 疏:“谓母平生口饮润泽之气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泽的解释 泽 (澤) é 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 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洗濯。 汗衣,内衣。 泽 (澤) ì 古同“释”,解散。
专业解析
"口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口中津液留下的痕迹,尤其指遗留在器物(如杯、碗等)上的唾液印记。该词带有浓厚的文言色彩和情感内涵,常用于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
本义与字面解释:
- 口:指人的嘴巴。
- 泽:本义指水聚集的地方、光泽、润泽,引申为液体、湿润的痕迹。
- 合义:字面意思即“口中津液留下的湿润痕迹”。这通常指人使用过的器皿上残留的唾液印记。
-
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口泽”超越了其字面含义,成为了睹物思人、怀念亡亲的象征符号。看到或使用逝去亲人(尤其是父母)生前用过的杯盏等物品,看到上面残留的印记(口泽),会引发强烈的思念之情。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深厚的孝道和慎终追远的思想。
- 因此,“口泽”常与“手泽”(指先人遗物上留下的手汗痕迹或手写的墨迹)并用,泛指先人遗留下来的、带有其生命痕迹的物品,承载着后人的哀思与记忆。例如成语“手泽口泽”或“手泽之存,口泽之气存”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
经典出处与用法:
- 该词的经典出处见于儒家典籍《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这句话深刻阐释了“手泽”与“口泽”作为情感载体的意义:父亲去世后不忍心再读他读过的书,因为上面有他手迹的痕迹;母亲去世后不忍心再用她用过的杯碗,因为上面有她口泽的气息。
- 后世文学作品中,常以此典表达对亡亲的哀思。例如,清代文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写道:“此先兄手泽也,泣而识之。” 虽此处用“手泽”,但“口泽”的用法语境与之相同。
-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口泽”一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悼念文字、文言色彩较浓的作品或对古典文献的引用和阐释中。它承载的是一种深沉、含蓄的缅怀情感。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对“口泽”的词义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包含其本义及引申的怀念之义。
- 《礼记·玉藻》(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提供了“口泽”一词最原始、最具文化内涵的出处和语境。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也收录了“口泽”一词,并解释其含义为“尊长或敬重的人用过的物品上留下的唾液的痕迹”。
- 古代文学作品与注疏: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等,虽非直接解释词义,但提供了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范例。
网络扩展解释
“口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口泽”指口饮润泽留下的痕迹,尤其指逝去长辈(如母亲)在生前使用过的器物上残留的口水渍痕。该词承载着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常见于表达孝道或睹物思人的语境中。
出处与背景
-
文献来源
出自《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孔颖达疏注:“谓母平生口饮润泽之气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意为母亲去世后,子女因杯盏上留有母亲生前的口泽痕迹而不忍使用,体现对亡母的追思。
-
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重视孝道,“口泽”通过具体的生活痕迹,将情感寄托于器物,反映了“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
使用场景
- 文学表达:多用于描述对逝者的怀念,如“睹物思人,口泽犹存”。
- 礼仪文化:体现传统丧葬和祭祀中“保留遗物”的习俗。
权威性说明
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古汉语词汇,常见于古籍或特定文学作品中。搜索结果中多个网页(如、3、4、5)均引用《礼记》原文,但部分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爱异八夤不算不着边际差委传法楮弁打抽丰捣衣大约摸短暗放声梵筴高名隔开絓组过名荷蕖侯史黄金入柜皇天鬟簪呼啦啦鉴衡检俭焦情鲫瓜子军礼连婚刘杜里役鹿皮苍璧命侣铭飨民夷密语木蓝陫侧陪尾拼抢批娅娜齐列清风使清景曲恩人龙三阴盛推手背睟颜舑舕通贾团蕉屯圮咸濩屓奰西部片写诚谢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