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遘难的意思、遘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遘难的解释

(1).结成怨仇。遘,通“ 构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 勛 父 信 , 灵帝 时为骑都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 信 言於 太祖 曰:‘……今 绍 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復有一 卓 ( 董卓 )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归 大河 之南,以待其变。’”《晋书·乐广传》:“ 成都王 颖 , 广 之壻也。乃与 长沙王 乂 遘难,而 广 既处朝望,羣小谗谤之。”

(2).遭遇灾难。《南史·齐纪上·高帝》:“癸巳,遣大使巡慰 淮 、 肥 、 徐 、 豫 边人尤贫遘难者。”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请假》:“贤侄遘难之事,我已颇悉,愿乞再言其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遘难”是汉语书面语中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为“遭遇灾难或困境”。“遘”字从辵(辶)部,本义为相遇、遭遇,《说文解字》释作“遇也”,而“难”指灾祸、危困,二字组合后形成被动遭遇灾祸的语义场景。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描述重大变故,如《晋书·愍帝纪》载“遘难邺城”即指遭遇战乱之祸。

从词性特征分析,“遘难”属于及物动词,但现代汉语中更多以被动形式出现,如“遘难于时局”的句式结构。其使用语境多聚焦于三个方面:历史事件的灾难性转折(如《后汉书》载“遘难西都”)、个人命运的突发变故(如《文选》中“遘难遗育”),以及文学作品的悲剧性叙事。

需注意“遘难”与近义词“罹难”的差异:前者强调遭遇的过程性,后者侧重遭受的结果性。在现代汉语使用中,“遘难”主要保留在学术论著、历史研究及文学创作领域,具有鲜明的文言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遘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ɡòu nán,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以下两类:

1.结成怨仇

2.遭遇灾难

用法差异

注意

古籍中两种含义常交叉出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例如《晋书·乐广传》中“遘难”既可能指卷入权力斗争,也可能指因此遭受牵连。

别人正在浏览...

懊憹奥窔板锉标称簸扬糠粃参考书常梪缠说村蠢呆头打拦诞率打小算盘颠陨都凡饿馁尔格浮石沈木负暄阁不住歌唫孤锐鞨巾后排翦发待宾尖言尖语教训金石人口臭阔达粮店利齿伶牙离伦褛裂满望能始粘液骈生皮车譬旨千分尺侵夺丘明之疾人封褥套上宿山尊盛季深锢虱瘕顺文缩伏宿狱俗主条氏偷盗诬劾显美小名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