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可替否的意思、献可替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可替否的解释

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谓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或偶因片言隻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明史·刘宗周传》:“今日当……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亦省作“ 献替 ”、“ 献可 ”。 汉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官以议为名,职以身为贵,智浅谋漏,无所献替。” 晋 陆云 《言事者启使复校诸官财用启》:“臣备位大臣,职在献可,苟有管见,敢不尽规。” *********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报告当用简单明白之言辞,有时须陈己见者,则统结以献替之语。”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献可替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xiàn kě tì fǒu,其核心含义是提出可行的建议,废止不可行的举措,常用于臣子向君主进谏或讨论国事兴革。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出处与来源

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为: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意为:君主认为可行的政策中若有弊端,臣子应指出弊端以完善它;君主认为不可行的政策中若有可取之处,臣子应提出可取之处以修正决策。

此外,《后汉书·胡广传》中也提到:

“臣闻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强调臣子应通过谏言尽忠职守。


二、结构与用法


三、近义词与延伸


四、例句与应用

  1. 历史语境:
    《后汉书》中以“献可替否”形容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谏言。
  2. 现代引申:
    可用于职场或团队中,指通过理性建议推动决策优化,例如:
    “在项目讨论中,他常献可替否,平衡各方意见。”

五、总结

“献可替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强调臣子需以辩证态度参与决策,而非一味顺从。其核心精神在现代仍具现实意义,适用于需要理性建言、推动改革的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献可替否:词义解析

《献可替否》这个词是由可替(kě tì)和否(fǒu)两个词组成的。可替的意思是可以替代、可以代替。否表示否定。

拆分部首和笔画

可替的部首是替字底部的曰,并且它有9个笔画;否的部首是口,它有7个笔画。

词源和来源

《献可替否》这个词出自《红楼梦》一书中,是作者曹雪芹所创造的一个词组。它出现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意思是询问是否可以替代或者更换。

繁体字

《献可替否》的繁体字为「獻可替否」。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献可替否」有可能写作「獻可替否」,具体写法因朝代和个人书写习惯而异。

例句

她犹豫不决地问他,献可替否

组词

矛头可替、条件可替、人可替、可替代

近义词

能否、可能与否、还是不是

反义词

可、可以、能、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