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衆的道德。《書·君奭》:“公曰:嗚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終。”《論語·學而》:“ 曾子 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嚴複 《<原富>按語》七二:“此謂合衆可,謂之民主不可。何則?以其有奴婢故也。又以知民主之制,乃民智最深民德最優時事。”
(2).指有德之人。《楚辭·離騷》:“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朱熹 集注:“言皇天神明,無所阿私,觀民之德,有聖賢者,則置其輔助之力,而立以為君也。”
(3).猶民力。《墨子·節用上》:“聖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廢,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
“民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指社會整體的道德風尚或百姓的品德修養。例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通過重視喪祭禮儀來引導民衆道德趨向淳厚。嚴複在《原富》按語中亦将“民德”與社會制度關聯,認為民主制度需以“民智最深民德最優”為基礎。
特指具備高尚品德的賢者。如《楚辭·離騷》中“覽民德焉錯輔”,朱熹注解為“觀民之德,有聖賢者則立以為君”,說明古代對德性典範的推崇。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百姓的勞力或社會資源。如《書·君奭》中“君惟乃知民德”的表述,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對民衆力量的考量。
文學應用示例:宋代林通《九日亭》中“風流令尹江山主,此樂同民德已馨”,此處“民德”融合了道德與民力的雙重意涵,體現士大夫對治下民風的期許。
《民德》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民”和“德”。它的意思是指“民衆的德行”或者“人民的品德”。這個詞用來形容一個社會中人們的道德水平,以及他們對社會規範的遵守程度。
拆分《民》的部首是“氏”,它筆畫數為三;拆分《德》的部首是“彳”,它的筆畫數為三。
《民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它在古代文字中沒有太多變化,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形狀大緻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民德》這個詞的古代寫法是“民德”,字形比較接近現代的樣子.
1.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每個人的民德提高。
2. 一個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的民德密切相關。
組詞:民族、德育、民風、德行。
近義詞:民衆道德、公德。
反義詞:惡行、不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