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衆的道德。《書·君奭》:“公曰:嗚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終。”《論語·學而》:“ 曾子 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嚴複 《<原富>按語》七二:“此謂合衆可,謂之民主不可。何則?以其有奴婢故也。又以知民主之制,乃民智最深民德最優時事。”
(2).指有德之人。《楚辭·離騷》:“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朱熹 集注:“言皇天神明,無所阿私,觀民之德,有聖賢者,則置其輔助之力,而立以為君也。”
(3).猶民力。《墨子·節用上》:“聖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廢,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
"民德"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定義,"民德"包含兩層核心含義:一是指民衆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即"人民之德";二是指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基本品德,即"民之德行"。
在古籍文獻中,《論語·學而》最早提出"民德歸厚"的倫理主張,強調通過禮教使民衆德行趨于淳厚。《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該詞具有動态教化意義,既指代百姓的道德現狀,也包含引導提升的道德目标。
現代社會學視角下,《社會學大辭典》将"民德"定義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非正式規範",包含公共道德、職業操守、家庭倫理等具體維度,強調其作為社會穩定基石的現實功能。當代語言應用中,"培育新民德""弘揚民德"等表述常見于社會治理語境,體現傳統倫理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特征。
“民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指社會整體的道德風尚或百姓的品德修養。例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通過重視喪祭禮儀來引導民衆道德趨向淳厚。嚴複在《原富》按語中亦将“民德”與社會制度關聯,認為民主制度需以“民智最深民德最優”為基礎。
特指具備高尚品德的賢者。如《楚辭·離騷》中“覽民德焉錯輔”,朱熹注解為“觀民之德,有聖賢者則立以為君”,說明古代對德性典範的推崇。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百姓的勞力或社會資源。如《書·君奭》中“君惟乃知民德”的表述,結合上下文可理解為對民衆力量的考量。
文學應用示例:宋代林通《九日亭》中“風流令尹江山主,此樂同民德已馨”,此處“民德”融合了道德與民力的雙重意涵,體現士大夫對治下民風的期許。
安全門辬白半面薄松松撥杯博洽不痛不癢綝纚崇遇畜智大過蕩擊钿雀斐如複寫贛巨人共同語言閨襟滾運菰蒲雇傭兵役制含糊其詞弘曠花韻佳絕淨賺盡快磕叉叉寇儆廉訪使者簾眷臉嫩撩逗浏浏厖洪麻纻彌勒佛譜傳溥天鉗口鉛母情孚意合曲附取威定霸取拙散戲山周使弼石坎事齊事楚十日飲釋绶十齋日受事首尾相連私利推三推四纖垢西鎬惜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