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宫中收藏珍贵图书之处。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 机 始以臺郎出补著作,游乎祕阁。”《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癸丑, 魏 詔求遗书,祕阁所无,有益时用者,加以优赏。” 胡三省 注:“ 汉 时书府,在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掌之,内则有 延阁 、 广内 、 石渠 之藏。 后汉 则藏之 东观 , 晋 有中外三阁经书。 陆机 《谢表》云‘身登三阁’,谓为祕书郎掌中外三阁祕书也,此‘祕阁’之名所由始。”《新唐书·段成式传》:“研精苦学,祕阁书籍,披閲皆遍。”
(2).指尚书省。《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升降祕阁,我服载暉。” 李善 注:“序云‘入为尚书郎’,作此诗。然祕阁即尚书省也。”
(3).临书枕臂之具。也称臂搁。 明 屠隆 《考槃馀事·文房器具笺·秘阁》:“有以长样古玉璏为之者,近以玉碾螭文卧蚕梅花等样,长六七寸者,有以紫檀雕花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者。有 倭 人造黑漆祕阁,如圭元首方,下阔二寸餘,肚稍虚起,恐惹字黑,长七寸,上描金泥花样,其质轻如纸,为祕阁上品。”
秘阁是中国古代文化制度中的专有名词,包含三层核心含义:
一、宫廷藏书机构 自汉代起指皇家藏书处所,汉代称"秘府",宋代正式设"秘阁"为中央典籍管理机构。《宋史·职官志》记载:"秘阁掌供御图书典籍",负责典籍校勘与收藏。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诏建崇文院,其中秘阁专藏真本珍籍,与史馆、昭文馆并称"三馆秘阁"。
二、特殊职官称谓 南北朝时期,"秘阁"指代皇帝近侍机构。南朝宋孝武帝始置秘阁令史,隋唐沿袭为秘书省属官。《南史·百官志》载其职能为"典司经籍,兼掌禁中图书",具有侍从与文秘双重属性。
三、书法艺术术语 特指宋代米芾创造的独特书体。因米芾曾任秘阁校理,其书法被后世称为"秘阁体",《书史会要》评其"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这种书风在明代仍影响文人书法创作。
注:文献来源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及《宋代文化史》(中华书局,2020年)学术考订。
“秘阁”一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含义,其解释综合历史文献及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核心职能
秘阁最初指古代宫廷中收藏珍贵典籍、书画的专门场所。自晋代起,皇室便设立此类机构保管珍本,如《资治通鉴》记载北魏曾下诏搜寻秘阁未藏的典籍()。北宋时期,秘阁发展更为完备:宋太宗于端拱元年(988年)在崇文院中增设秘阁,专门收藏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精校的真本及宫廷书画,成为国家核心文化机构()。
官职设置
宋代秘阁设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职,负责典籍整理与保管,元丰改制后并入秘书省()。
在部分文献中,“秘阁”代指尚书省,如《吊魏武帝文》提到陆机以台郎身份任职于秘阁,此处即指尚书省下属机构()。这一用法多见于魏晋至唐代,反映了尚书省作为中央行政中枢的重要地位。
秘阁亦指书写时枕臂的工具,又称臂搁,多用竹木制成,用于防止手臂沾染墨迹。此含义多见于明清文房雅器记载,如提到“文房四宝”配套用具中包含秘阁()。
秘阁在诗词中常象征清幽的文化圣地,如宋代诗句“秘阁清虚地,深居好养贤”描绘其作为学者治学之地的意境()。
“秘阁”一词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可指向藏书机构、官职机构或文房用具,其中以宋代国家藏书机构的含义最为典型。
隘阒叭儿拜衮之岁被枕兵棱孛沴操劳崇邃炊骨除饰丛祠窜遶贉卷道德哲学都师访牌风趣横生覆函庚癸輁轴归奇顾怪古韵合从黄金勒鬟影回弹江汉朝宗降命渐离今朝谨志捐身徇义考道廊房累胝量罚流遡鸬鷀瘟甯封子签帖亲识商鉴上苑渗涸时苗水丞素对羧酸叹哭天质同意团矿退槽忳厚枉死愁城鼃音闰位文缘向晩鲜鱼斜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