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杞国之忧的意思、杞国之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杞国之忧的解释

同“ 杞人忧天 ”。 宋 岳珂 《桯史·岁星之祥》:“时虏初退,师尚宿留 淮 泗 。朝议凛凛,惧其反斾。士大夫皆有 杞国 之忧。”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五:“独以役重赋烦,人民凋瘵,识者不无 杞国 之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杞国之忧”源自中国古代寓言,指不必要的、过度的忧虑。该成语出自《列子·天瑞》,原指杞国(今河南杞县)有人担忧天塌地陷,后比喻缺乏根据的庸人自扰。其核心意义在于批判脱离现实、盲目焦虑的心态。

一、成语释义

“杞国之忧”又称“杞人忧天”,常形容对虚构危机的过度担忧。例如:“他整日担心地震,实属杞国之忧。”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劝诫他人理性面对问题,避免无谓恐慌。

二、典故与出处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一人因担忧“天地崩坠”寝食难安,后经友人劝解方释然。该故事通过夸张手法,揭示过度思虑的危害性,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顺应自然”思想的典型例证。

三、文化影响

成语被收录于《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及《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15),并被引申为心理学中“焦虑症”的隐喻。学者李学勤指出,这一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深远影响。

四、现代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杞国之忧”常用于批评对气候变化、科技风险等议题的非理性恐慌。例如《人民日报》曾刊文,强调应对全球变暖需“科学施策,而非陷入杞国之忧”。

网络扩展解释

“杞国之忧”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与“杞人忧天”同义。其核心在于讽刺过度担忧不切实际的问题,常用于批评无谓的焦虑。

  2. 典故与出处
    成语源自宋代岳珂的《桯史·岁星之祥》:“士大夫皆有杞国之忧。”,原指古代杞国人对天塌地陷的担忧,后被引申为对虚妄问题的忧虑。

  3. 结构与用法

    • 由“杞(古代小国名)”“国”“之”“忧”四字组成,字面意为“杞国人的忧虑”。
    • 语法上为偏正式结构,多作主语或宾语,如:“识者不无杞国之忧。”(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4. 近义词与辨析
    与“杞人忧天”完全同义,均强调“无根据的担忧”。现代语境中,可用于形容对未发生之事的过度焦虑,例如:“气候变化虽是大事,但不必陷入杞国之忧。”。

  5. 使用建议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含轻微贬义,需注意语境以避免冒犯。日常交流中可替换为“庸人自扰”或“自寻烦恼”等通俗表达。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宋代至明代的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鏊战百秋败象暴内宾射饬戒冲腾粗猛匪荒飞漱风容割付宫闱过抱河山候迎秽仙火位牋藤徼祸驾治金篦术金鼓齐鸣旌帜谨摄金鴈绝不护短絶诗狂鞭狂昏宽剩燎烟聊斋志异脔脔露鸡论齿禄筭马舞门单户薄迷亡纳用评赃青虵青头鸡啓牖却顾荣遇蕊粉烧点识微知著説矮话宿眉痛改前非托词刓敝枉劳畏区诬毁详恳仙人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