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庙、祠庙中立的石碑。亦指刻于庙碑上的记述死者功德的文字。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顷者,又蒙不以文字鄙薄,令譔庙碑。”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 赵公 请於朝,立庙於 嘉兴 以祀矦,事具公所自为庙碑中。”
“庙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与文学背景理解:
实物碑刻
指立于宗庙、祠庙中的石碑,用于记载祭祀、修缮或纪念人物功德。例如《华山庙碑》记录了汉代祭祀华山的制度及修缮过程。此类碑刻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代因“庙学制”推广,孔庙碑成为连接官方与民间的文化纽带,体现儒学教育和社会治理的融合。
文学比喻(成语)
宋代起引申为形容文章或著作内容深奥、博大精深。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以“庙碑”自喻作品,表达对学问的敬重与思想的深邃。
《华山庙碑》是著名代表,碑文引经据典,记述周至汉代的祭祀制度,后毁于明代地震。其内容深具史学价值,清代学者朱彝尊赞其为“汉隶第一品”。
庙碑不仅是古代礼制载体,更反映了社会价值观。例如唐代通过孔庙碑强化儒学正统地位,同时促进官学与民间教育的互通。
《庙碑》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古代供奉神灵的庙宇所立的石碑。
《庙碑》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石”,其中“宀”表示“宇宙”意义,而“石”则表示“石头”意义。总共需要七笔来书写《庙碑》。
《庙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意指在庙宇中供奉神灵的石碑。它是古代中国人对于信仰、祭祀等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方式。
《庙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廟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然而,《庙碑》一词的写法相对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形态。
1.此地庙碑字迹清晰可见。
2.修建庙碑是为了纪念先贤。
庙宇、碑文、碑阴、庙座、庙堂
神碑、神龛
非庙碑、非神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