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偶的意思、对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偶的解释

(1) [dual]∶在命题演算中,整个公式里交换合取与变换而得到的结果

(2) [antithesis]

(3) 两个相反成分中的第二个

与论题对立的对偶

(4) 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5) [spouse]∶指配偶

详细解释

亦作“ 对耦 ”。1.犹对手。《晋书·周顗传》:“ 顗 在朝中时,能饮酒一石,及过 江 ,虽日醉,每称无对偶。”

(2).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左传·昭公二年》“非伉儷也” 唐 孔颖达 疏:“ 少姜 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

(3).泛指配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紫燕黄鶯,緑柳丛中寻对偶。”

(4).修辞格之一。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属文者对耦。”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含风鸭緑鳞鳞起,弄日鹅黄褭褭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然 汉 魏 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自 谢灵运 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偶,作为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和修辞概念,具有多层含义,主要可从语言学和修辞学角度进行阐释:

  1. 语言学与修辞学核心定义 在汉语修辞学中,“对偶”是指将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的修辞方式。其核心在于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均衡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或补充。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辞海》网络版 - 中国辞书权威数据库)

  2. 核心特征与要求

    • 结构对称: 构成对偶的两部分(常称为“出句”和对句)在语法结构上应相同或相似(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
    • 字数相等: 两部分包含的字数必须完全相同。
    • 词性相对: 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词性应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 平仄协调(古典诗文要求): 在古典诗词和对联中,还要求对应字的声调(平仄)相对,以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现代汉语对此要求放宽)。
    • 意义关联: 两部分在意义上需存在联系,常见关系包括:
      • 正对: 从不同角度、侧面说明同一事理,相互补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形成对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因果、条件等关系,顺序不可颠倒。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数学与逻辑学中的延伸含义 在数学(特别是逻辑和优化理论)和哲学中,“对偶”指两个概念、定理或结构之间存在一种对称的、相互转化的关系。例如,在逻辑中,“与”运算和“或”运算在特定规则下可以相互转换(德·摩根定律)。在数学规划中,一个优化问题(原问题)常伴随一个对偶问题,两者性质密切相关。这体现了“对偶”概念在更广泛意义上对“对称性”和“对立统一”的追求。(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4. 文化意义与应用 对偶是汉语极具特色的表达形式,是构成对联、律诗(尤其是颔联和颈联)、骈文等文体的基础。它体现了汉民族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的审美观念,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和表现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对偶”是一个多领域共用的概念,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某种对称或对应关系,将事物或问题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辅助分析或表达。以下是不同学科中的具体解释:


1. 文学修辞中的对偶

指用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增强表达效果。
特点:


2. 数学中的对偶

(1)几何学

某些几何图形可通过特定规则互相转换,例如:

(2)线性规划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通过变量和约束条件互换实现关联:


3. 逻辑学中的对偶性

在命题逻辑中,通过否定和运算符交换形成对偶命题。例如:


4. 计算机科学中的对偶


对偶的本质是通过对称或映射关系揭示不同形式间的内在联系,其应用贯穿于语言表达、数学证明、算法设计等领域,帮助人类以更高效或更深刻的方式理解复杂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

薄暝镖头标线鼈懆丙种球蛋白吃独食赤楝蛇抽厘楚鬓刺刺不休殚乏耽湎丹愚道语鼎足而立逗硬额楼绯衣烘柿侯弓黄干干缰勒奸胥晶状体进退触藩赍赏救全柩室亢亢灵章六经注我流耀龙驹禄粮螺栓帽盲女名鞿利鞚鸣阳凤能参能手蹑跟披检侵偪亲衆秋霜曲盖设守释怨树苗説不过去鼠须管俟嗣廋语腾凑委藏温寒下马咸皆小曲携男挈女